周城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近日,来自广东的企业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能“走猫步”的人形IRON,备受全球关注。这一焦点事件的背后,是广东正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支点,撬动一场关乎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革命。截至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占据全国40%以上市场,年产量突破24万台,AI企业注册数量稳居全国首位。这场由“智变”引发的“质变”,正在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基因。
首先,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库卡机器人广东基地,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颠覆了传统制造逻辑。依托“5G+工业互联网”平台,搭载垂类大模型的机械臂不仅能自主完成零部件装配,更能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这条生产线诞生的重载机器人,已在船舶焊接领域实现突破——其新增的传感器拖动功能使焊枪定位精度达±0.5mm,两名操作员可同时操控三台设备,焊接效率提升300%。
这种变革并非孤例。佛山发布的十大“AI+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中,华数焊接机器人以11公斤的轻量化设计,破解了船舶舱室狭窄空间的作业难题;广东嘉腾研发的30吨重载AGV通过5G智能体协同感知技术,实现了毫米级定位精度,在风电叶片运输领域替代了传统人工搬运。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33.3%,服务机器人增速也达到21.3%,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广东省工信厅公布的48个“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覆盖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在广州明珞装备的汽车生产线,通过虚拟产线模拟实际生产流程,提前解决95%的调试问题,缩短产线开发周期至158天,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超5倍。这些案例证明:当机器人从单一工具进化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产业细胞”,制造业便完成了从“人体”到“超个体”的进化。
其次,AI赋能打通了区域产业创新经络。在广州市科技局打造的“广州科技GI”系统中,一个覆盖687家创新平台、5.46万家科技企业的数据网络正在形成。这个AI驱动的科技创新中枢,通过集成工商、税务、专利等20余类数据,为企业精准绘制“成长画像”。当某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融资时,系统可在0.3秒内匹配最适合的科技信贷产品;当某项核心技术攻关遇到瓶颈时,平台能自动推荐相关领域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资源。
这种数据赋能正在催生新的产业范式。比如,研发的酱油香气电子鼻通过14个嗅觉传感器和KRR算法,将品鉴效率提升20倍,同时检测准确率提高20%以上;广东科凯达的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修补机器人,在750kV高压环境下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使电网检修效率提升200%。
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创新规则。在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人形机器人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了与人类的自然协作。这些突破背后,是广东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构成的支持体系,它们使初创企业的技术需求能直接上升为国家项目,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反哺”的创新循环。
最后,在大湾区的科创与产业融合中,机器人与AI的融合正在定义新的竞争规则,实现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革命。广州、深圳依托商业航天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构建了从火箭研发到卫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通过“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注册、法律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将科技创新服务延伸至每个街镇。这种“核心城市创新引领—周边城市产业配套”的协同模式,使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研发效率大幅提升。国际竞争的维度更凸显这种变革的战略意义。当德国工业4.0还在探讨“数字孪生”技术时,“广州科技GI”系统实现了政策兑现时间从1年缩短至1个月;当美国制造业回归计划陷入阻滞时,广东将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决策作为制度安排,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中由企业主导的项目比例提高至80%以上,企业可作为“发包方”组织技术攻关。
总之,一个由机器人与AI深度融合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崛起。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乎发展范式的革命——当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算法成为新生产力,平台成为新生产关系,广东正以“智变”引领“质变”,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着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产业答卷。这场革命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建造几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更是要构建一个能持续孕育颠覆性创新的生态系统,让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