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体旅商造”深度融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要提升赛事影响力,以全球视野打造国际赛事名片,瞄准全国市场打造一批赛事品牌,积极发展新兴赛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前,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向省委、省政府建言。

      赛事热,消费火。近年来,四川以“体育+”为纽带,串联文化、旅游、商贸等多元业态,赛事经济稳步增长。如何以体育赛事为牵引,更好激发多元消费需求?按照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印发的《2025年协商计划》安排,省政协组织委员、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并与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对口协商。调研发现,与北京、上海等赛事发达地区比较,当前,四川标杆赛事较少,缺乏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冠以地域名称且有较强吸引力的国际赛事和国家级赛事,缺乏与地方文化、民族特色、商业配套的“体育+”深度化学反应,消费场景辨识度不高,政策、资源和资金整体效能不强。

      针对存在的短板,省政协提出多项改进建议。

      提升赛事能级,夯实赛事流量根基。持续引进国际顶级赛事,拓展四川在国际赛事圈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集中资源重点孵化本土赛事品牌IP,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赛事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鼓励各地依托特色山水资源发展滑雪、赛马、登山、徒步等运动。结合我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举措,积极推动无人机竞速等新兴时尚赛事发展。

      强链延链补链,推进“文体旅商造”深度融合。重点培育3至5家本土赛事运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产业链主,引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号召力的赛事运营企业、金牌团队、知名俱乐部等,大力发展赛事策划、场馆运营、媒体转播、人才经纪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体育服装、器械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体育的制造、服务、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推动全民健身,释放社会消费潜力。针对全年龄段人群,举办各类特色赛事。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扩大体育服务型消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与消费并重的“智慧赛事”生态。围绕体育消费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融合社交、娱乐等元素的多元化的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深度激发各圈层群体消费热情。

      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和要素保障。将赛事经济纳入我省“十五五”规划重点谋划,将“建设赛事经济强省”明确为未来目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联动各方资源,持续增加场地设施供给与升级,统筹建设利用好校园体育场馆等资源,大力提升机场、高铁站等赛事配套服务质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