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荆文娜
近日,由北京市体育总会与平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帆船赛在金海湖圆满落幕。金海湖,这一被誉为京郊“小瑞士”的地方,凭借优越的水域条件与自然景观,成为赛事永久举办地。
这,是我国近年来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一个生动写照。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印发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将“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户外运动目的地”等49个目的地纳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在资金支持、赛事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通知》还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给予明确指导。
从滨海到大漠、从峡谷到高原、从湖泊到梯田……从名单上看,这些目的地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这份名单是一次全国性的战略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战略规划室主任魏国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建设名单的遴选和公布,反映出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重心,从过去追求项目数量、覆盖范围的‘铺摊子’模式,转向了聚焦精品、塑造标杆、以质取胜的新范式。”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政策逻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回望2025年有关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政策脉络,此次《通知》对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的确定,是政策递进式推进的必然结果。
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显现。到2030年,全国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开展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7月,《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项目建设指南(试行)》发布,细化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提升项目的规划、实施及运营管理效能。
10月,49个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公布,一幅高质量的户外运动资源图谱徐徐展开。
记者注意到,《通知》着重强调,第一批名单“不是试点示范或挂牌命名”,而是“精准的支持和赋能”。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表述?这种政策导向转变的背后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确认,代表着政策逻辑从‘授牌’转向了‘赋能’。”魏国学向记者分析,以往的示范基地或试点,更多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或是鼓励探索未来路径。而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创新点在于,形成了动态且以过程为导向的共建模式。
“此次目的地建设,其定位是‘建设地区’,核心目标是‘精准的支持和赋能’,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培育和成长过程。”黄海燕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通过精选一批具备潜力的“种子选手”,进行精准赋能和重点培育,旨在打造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户外运动高地。这为全国各地的发展绘就了清晰的路线图,引导资源向优质项目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内耗。
在黄海燕看来,此次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支持方式也实现了创新,特别是体现在政府角色的转变上。“政府的角色从‘裁判员’转变为‘教练员’和资源链接方,提供了贯穿项目规划、资金筹措、赛事引进、宣传推广等全周期的系统性支持,而非一次性的命名。”
“入选名单只是起点,国家将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多维度工具,与建设地区一起,共同将地方的户外运动发展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魏国学强调。
“高质量”该如何体现?
在业内看来,这49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不仅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打卡清单”,更是推动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支点。
数据显示,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消费主力为25~34岁中青年群体。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已达33.5万家。产业规模方面,2024年冰雪运动总规模达9700亿元,中国水上运动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全国露营市场规模达2139.7亿元,中国田协认证赛事参赛者年度消费总规模达168亿元,2024年全年户外运动投融资总额约2.76亿元,占体育投融资总额的27.47%。可见,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正在跑出“加速度”。
面对如此发展前景,“高质量”该如何体现?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的思路被反复强调;明确提出不得盲目上马大型场馆类项目;安全保障被列为硬性要求……在受访专家看来,“高质量”体现在《通知》中明确的一个个细节中。
生态和安全是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必须守住的红线和底线。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平衡的关键在于将生态保护内化为项目建设运营的核心准则。”魏国学表示,具体操作上,可从三个层面来平衡——一是源头管控。《通知》强调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这意味着所有建设都必须在既定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在规划之初就要进行科学的生态容量评估。二是过程融入。遵循简约实用原则,多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建设方式和材料,一条精心设计的生态路径、一个无痕露营的环保营地,其价值远超宏伟但破坏环境的建筑。三是长效监测。在运营中,利用智慧化手段对客流进行精细化调控,避免超出生态承载力。同时建立生态监测和恢复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
黄海燕认为,此次建设名单的发布并非单纯的体育或经济政策,而是将优质的自然资源视为户外运动发展的本底和资本。“通过划定清晰的生态底线,引导各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可持续开发,探索将‘生态颜值’转化为‘运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可行路径,为全国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这一高质量发展命题提供有效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推进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集群发展,被写入新的战略规划。此次《通知》特别对低空运动项目提出了航空飞行营地和资质管理的具体规定。
在黄海燕看来,这将对高风险户外运动发展产生规范、提质和引领的深远影响。首先,设立安全门槛,淘汰无序运营。其次,构建标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更重要的是,培育消费信心,扩大市场基础。
记者还注意到,《通知》明确提出不得盲目上马大型场馆类项目,倡导简约实用。“这标志着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展将更加务实地拥抱轻资产、重运营、强体验的模式。我非常认同并看好这一趋势。”魏国学进一步解释,原因有三——
一是回归户外运动本质。户外运动的核心资产是绿水青山本身,而不是钢筋水泥的场馆。政策引导将投资聚焦于提升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上,如驿站、标识系统、应急救援等,这是对户外运动本源的回归。二是提升发展可持续性。大型场馆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昂,很容易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而小而美、简约实用的设施投资风险更小,更容易通过后期运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符合长效运营和收益反哺的机制要求。三是激发市场运营活力。轻资产模式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更有利于吸引专业的中小型运营团队和企业参与,他们更灵活,更贴近市场,能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激发整个产业生态活力。
参与建设积极性应如何激发?
近日,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大理举行。2024年,云南发布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支持区域户外运动发展的政策。一年来,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人数比例增速超20%,体育经营主体数量实现倍增。
体育经营主体是推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支撑。《通知》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并形成收益反哺机制。
魏国学认为,在政府主导下,吸引经营主体长期投入,核心在于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构建一个能让专业运营方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商业生态。主要可从四方面探索商业模式——
一是政府做好平台方,专注于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放管结合,将具体的项目经营权、赛事组织权、商业开发权等交给专业的经营主体,政府的角色转为服务和监管;三是引导构建运动为核的多元化盈利模式,通过专业的户外服务(如向导服务、技能培训、装备租赁等)直接收费,通过品牌赛事和节庆活动的赞助、转播、报名费等实现盈利,延伸开发“户外+文旅”“户外+康养”等消费场景形成综合性收入;四是设计共赢的收益反哺机制,可以探索设计成多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负责配套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负责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期运营等。
黄海燕也强调,关键在于构建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例如,资源入股,价值共创。政府以国有资源(山川、湖泊、森林等)的使用权、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入股”,为社会资本提供平台。社会资本则投入专业运营能力、市场渠道、品牌和资金,双方共同创造价值。
从4亿人的参与热情到3万亿元的产业蓝图,从49个目的地的“星星之火”到100个高地的“燎原之势”,我国户外产业在经历快速增长后,正向下扎根,向内蓄力,积蓄持续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