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畅凯
本报讯 “以为出借银行卡能赚点零花钱,没想到成了诈骗帮凶。”近年来,未成年人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逐渐增多,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部分未成年人从诈骗受害者,悄然滑向了施害者的深渊。儋州市人民检察院结合办案情况,以案释法,提醒青少年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儋州检察院检察官介绍,该院办理的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占比不小。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涉诈形式多样:有的被“好处费”吸引,出借自己的银行账号、支付账号,为他人接收诈骗款项;有的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购票信息,直接骗取受害人钱财;还有的以“赠送游戏皮肤”为诱饵,引诱其他未成年人提供家长银行卡信息并盗刷。其中,“围猎”低龄未成年人的手段尤为常见——以小恩小惠建立信任后,冒充公检法等身份获取家长银行卡信息,最终盗刷款项。
“这些行为看似‘不起眼’,实则已触碰法律红线。”检察官解释,出借银行卡协助接收诈骗款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直接诈骗或盗刷银行卡则可能构成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
“很多未成年人以为‘年纪小没事’,这是严重的认知误区。”检察官强调,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诈骗罪等特定罪名虽不负刑责,但相关行为仍会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升学、就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的处罚从罚金到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不等。即便是“借卡”“卖卡”等帮助行为,也可能面临刑事处罚,绝非“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