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不是小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淬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锤炼“严细实”的过硬作风,对于进一步贯通党心民意、提升治理效能具有特殊而紧迫的现实意义。组织部门必须紧扣这一要求,充分发挥在思想引领、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方面职能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持续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以优良文风、过硬作风凝聚人心、汇聚合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深化思想认识,在精耕细培中把握改进文风内涵要义。文风与作风密切关联,集中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关乎事业发展全局。组织部门承担着教育培训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职责,必须在强化思想引领、培育优良文风方面下真功、求实效。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改进文风、加强作风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任务来抓,坚持将相关重要论述作为各类主体班次、专题培训“必修课”,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公文写作与处理》等实务课程作为重点内容,通过专家学者深度解读,案例对照详细剖析,增加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比重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不良文风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严重危害,树牢正确政绩观,激发改文风转作风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注重常态长效,将改文风转作风建设相关内容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的常态化学习议题,引导各基层党组织经常性对照检查、反思整改,持续推动各层级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党课、谈体会、提要求,层层传导压力和责任,确保教育培训成效持续巩固和深化,全面营造“短实新”的文风和求真务实作风的浓厚氛围。
坚持实干为要,在联系群众中厚植优良文风沃土。改进文风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优良文风彰显务实作风,不良文风则易滋生形式主义,必须以“实”破题,让文风真正扎根群众、服务实践。组织部门作为作风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要把改进文风与联系群众深度融合,以实干底色厚植文风沃土。将调查研究作为文稿起草的“源头活水”,把群众需求作为文风改进的“核心标尺”,坚决摒弃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不良倾向,让笔墨聚焦群众关切,让脚步紧跟基层需求。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工作作风紧密结合,立足辖区实际和群众所急所盼,带头将经常性、常态化调查研究贯穿文稿起草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问题访群众,在摸清群众困难、找准核心症结的基础上,深挖辖区资源禀赋,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让文稿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贴近群众期盼,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用好“四下基层”和“一线工作法”,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智慧养分。认真总结归纳基层各领域创造的优秀工作法和成功实践,以求真务实、清新朴实的文风,提炼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基层经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对标学习”向“创新突破”迈进。通过文风转变倒逼工作作风转变,让“纸上文章”真正转化为“一线解题”的实际成效。
坚持敢作善为,在建强队伍中巩固改文风强作风成效。作风是队伍的“精气神”,队伍是作风的“承载者”,唯有以敢作善为的鲜明导向锻造过硬队伍,才能让优良文风、过硬作风扎根落地、常态长效。要把敢作善为的要求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以“重实干、破虚功”为抓手,引导党员干部摒弃“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唯材料论”的错误倾向,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担当品格,在基层一线实践中养成务实作风。通过建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推动文风向“短实新”转变、作风向“严细实”聚焦,让敢担当、善作为成为队伍的鲜明特质,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成为转文风强作风的核心底色,以队伍战斗力的提升夯实作风建设成效,以作风建设的深化激活队伍干事动能。
(作者单位:西宁市城中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