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同时,强调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对接,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事实上,只有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有效推动与所在国民众的人文往来、民心相通,拓展和深化“心联通”;而有了“心联通”,自然会更易于也能更顺畅地去进行“硬联通”和“软联通”。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演化中孕育形成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也孕育形成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当其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经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没有断裂传统和现代,更不会制造自身和他者主客二元对立与冲突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其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文明底蕴,也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完全可以有新的文明道路和文明样态的借鉴与选择。向世界有效展示和传播中华文明,既能让世界各国民众更好认知、理解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也能为世界各国民众探索和推进自身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中国参考与中国借鉴,更能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众的民心相通,从而更有利于携手共建一个包容多元、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向世界有效展示和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首先应坚持长期谋划,循序渐进。不能只片面地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优越性,还要强调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不同文明在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中的共同性、契合点,强调不同文明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鉴、对话融通,以及以此更好地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丰富和各自文明的创新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统筹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对接中重大标志性工程、“小而美”民生建设项目,特别是挖掘能直接有效惠及共建国家民生福祉的一些民生项目建设的亮点,来更好地印证和强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心联通”。
其次,应坚持有针对性、差异化、在地化的传播。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人群,根据其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方法和途径。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展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礼仪习俗、节日庆典等,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价值逻辑,在日常生活的“小切口”上主动比较差异并寻求共识,从而形成真正发自内心的呼应与契合,也可以及时把握、抓住或者创设、制造某个文化爆点来带动一系列的文化热议、关注,由此产生出更多的文化溢出效应。如前一段时间爆火的《黑神话:悟空》网络游戏,不仅带来众多游戏玩家的热捧,带来国内一系列小众景点的爆火,也带来了外国民众对《西游记》、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著作的关注与热情。此时,进行及时引流,让“网红”变“长红”,让“爆点”变成持续关注的“热点”,显然会事半功倍。
最后,还可以充分借助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以及留学生特别是海外华裔留学生的资源,坚持以“侨”为“桥”,推动形成逐步向外扩散拓展的文化传播路径,以及由文化认知到技术学习再到设备、流程、标准的逐步了解、熟悉、认同和自觉主动的向外宣传、在外应用等,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推广中国产品和中国设备,展示中国制造,推动了解和熟悉中国标准,在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既做到“心联通”,也有效实现“硬联通”和“软联通”。
福建作为侨务大省,同时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其向海传统与侨务资源丰富优势,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并以此促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更好促进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更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责无旁贷,在当前和今后也必然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表率。
(作者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