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十五五”时期,我省需要以《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用足用好福建多区叠加优势,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区域间要素市场联动、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基础设施联动、体制机制联动、国土空间联动和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提升以“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为主架构的空间开发战略格局,促进形成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协同发展态势,不断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着力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实现海陆空间统筹发展、优化布局、互惠互利、共建共赢。
以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聚合内部动能。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要强化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协调联动发展,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沿海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建成省域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和核心引擎。健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与高成本要素支撑产业的科学分工和兼容发展的空间布局,以产业分工转移促进我省全域产业价值链的逐步攀升,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以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机制统筹陆海联动。山海协作是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和特色优势。要深刻把握“山”与“海”的关系,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推动山海长期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两条协同发展带和北部福州宁德至南平、中部泉州莆田至三明、南部厦门漳州至龙岩山海三条发展轴,推动形成极核带动、多点支撑、山海互济、全域协同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以建设更高水平“海上福建”激活岸线优势。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湾、海岛、海域一体推进,突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强化海域与陆域在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衔接,依托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重点湾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一湾一主业”的定位,壮大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海洋资源科学保护和有序开发,建设更高水平“海上福建”。
以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激发县域活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自由流动。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制约城镇化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构建科学完备的城乡空间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区域开放合作融入发展大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区域开放合作,旨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高效联动机制,强化以市场化手段打破壁垒、以制度化手段强化利益协调、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治理,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推动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功能,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有效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探索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在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福建示范,为全国贡献福建智慧。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