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的第一站,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认同感,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中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从个人成长维度来看,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能够打破认知局限,摒弃狭隘的偏见,培养包容开放的胸怀,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从民族发展角度而言,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中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抵御分裂思想,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二、青海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更留存着众多珍贵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核,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而厚重的教育素材。
1934年,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在甘孜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编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出发北上,其中红二方面军全军跟随左纵队途经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地区,在仅有的20多天里同少数民族群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第一次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的种子。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长征,为打通远方,争取支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尽管兵败,但红军钢铁般的意志没有被敌人摧毁,在青海与马步芳反动势力殊死抗争,为长期深受封建军阀黑暗统治的青海各族劳苦大众带来了希望和光明。青海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曾是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地方。他们在海拔高、气候恶劣、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和安全。这些史料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真实留存,更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为国奉献精神的深刻诠释。
如今,红军沟纪念馆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当地通过出版书籍、创作精品剧目等,向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传递红军与各族人民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内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西路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作战的光辉历程。原子城纪念馆成为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特殊历史与辉煌成就的大型专题纪念馆,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
青海的红色资源,是各民族在革命与建设中凝结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军民同心、民族团结”的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将其与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需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搭建多元平台,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融入课程教学,夯实思想基础。学校应将红色资源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历史课程中,增设青海红色历史专题内容,详细讲解红军西路军在青海的征战历程、原子城的建设故事等,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奋斗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语文课程中,选取反映青海红色故事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受革命精神的内涵,培养民族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红色资源中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创新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实践是培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应依托青海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学校可与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中学生前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原子城等开展研学旅行,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参观后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将红色体验转化为思想认同。
加强协同联动,拓宽教育维度。打破校园教育壁垒,构建政府主导、家校社联动的育人格局。政府相关部门要立足核心职责,一方面加大青海红色资源保护力度,推进红色遗址修缮、史料数字化归档,为教育开展提供坚实载体;另一方面强化宣传引领,联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制作播放聚焦西路军民族团结故事、原子城建设史诗的公益广告、微纪录片和短视频,在校园广播、公共屏幕、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同时,联动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邀请老党员、红色讲解员进校宣讲,让学生在课堂外的日常浸润中,持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实现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西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