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科技创新 激活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紧扣产业“四地”建设蓝图,以科技赋能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青海正锚定科技创新这一主要方向,围绕产业“四地”融合发展与绿色算电协同发展两大核心路径,持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与更高水平开放,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彰显价值。

一、科技创新赋能青海实践,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初显

近年来,青海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聚焦产业“四地”、绿色算电协同等领域,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不断推动产业“四地”融合发展。产业“四地”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青海省围绕产业“四地”,通过技术协同、场景融合、要素重构等不断打破产业壁垒,贯通资源链路,推动清洁能源、盐湖化工、生态旅游、绿色农牧四大领域从“单打独斗”迈向“共生共荣”。绿电筑基盐湖“零碳”路,青海依托丰富的光伏、水电、风电资源,为盐湖产业提供绿电支撑。2025年7月发布的《青海省绿电直连实施方案》明确,盐湖化工企业可通过直连线路直接获取绿电,项目整体绿电自发自用电量占比不低于60%,且2030年前不低于35%。这一政策推动企业有效降低碳排放量。5G赋能盐湖“智”生产。盐湖股份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采集卤水浓度、温度、流量等200余项数据,精准减少传输和存储损耗,为盐湖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清洁能源绘就生态修复“卷”,在盐湖周边荒漠化土地建设光伏电站,板下种植耐盐植物,实现“发电+固沙+生态”多重效益。青海产业“四地”的融合发展,让清洁能源的“绿”、盐湖产业的“优”、生态旅游的“美”、绿色农牧的“特”深度绑定,释放“1+1>2”的协同效应。

持续聚焦绿色算电协同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算力产业集群。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为引领,青海构建“1+2+N”绿色算力布局,形成集算力供给、数据服务、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生态。截至2025年2月,全省算力规模突破1.2万P ,较2024年初增长近30倍,标准机架规模达9.3万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数据中心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正在建设的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今天,青海省绿色算电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永续青海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升级根基。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青海需立足资源禀赋,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坚行动。盐湖产业领域,以中国盐湖集团为龙头,集中力量突破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锂镁比提锂等制品深加工等技术,推动产品向高端电池材料、航空级镁合金延伸,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清洁能源领域,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建设,突破风光储一体化、氢储能等关键技术,完善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配套政策,推动“绿电直供”机制落地,优化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破解特高压外送成本高难题,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绿色算力领域,抢抓绿色算力发展机遇,深化“1+2+N”算力布局,着力建设零碳数据标注基地,推动异构算力、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应用。

深化产创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部署,青海应健全“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有关高校聚焦“高精尖”领域和青海新质生产力需求方向进行学科建设。建设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创新联合体,搭建中试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升级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梯级培育体系,聚焦生态保护、特色农牧等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推动科研资源向产业一线倾斜。

强化开放协作与人才支撑,凝聚发展合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开放合作,青海需打破地域局限,深度融入全国创新网络。依托对口援青机制,加强与先进地区的技术交流。与此同时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围绕盐湖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共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破解人才难题,实施“高原人才计划”,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等方式,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解决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完善人才选拔用人机制, 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石,以创新、品质、奉献、业绩为主导的科技人才评估制度。成立人才评估认定委员会,建立标准认定、专家推荐、绩效评估等多元化机制,让人才在高原留得住、用得好。

健全制度保障,激活创新内生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支撑。青海省可以聚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重大科技项目资金占比,推行“帅才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等多元化项目组织方式,建立包容失败的创新容错机制。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束缚,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加快研发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完善的“空天地”一体化科研平台,构建“生态保护—碳汇开发—市场交易”的价值转化链条。强化政策协同,整合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对接平台,培育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青海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引擎,在破解瓶颈中积蓄动能,在创新实践中开拓前行。未来,随着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人才活力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必将在高原大地迸发出更强劲的动能,推动青海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