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月朦)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昌平区获悉,昌平区法院联合区发改委等四部门推出“法治助企·双免白名单”机制,并向首期29家入围企业颁发《入围确认书》。纳入白名单的企业可以直接用信用作担保,不需再提供现金、担保机构保函等,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资金、时间和精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涉企诉讼中往往需要申请保全,无论是对于申请方还是被申请方,都带来了较大负担。“申请方申请保全,需要提供等额的财产担保,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但也需要资金和较长的时间。而对于被申请方,一旦被保全,其公司资产就会被法院查封,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北京昌平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潘俊美告诉北青报记者。
本次昌平法院推出的“双免白名单”机制,则允许白名单企业以信用为担保。所谓“双免”,是指企业申请诉讼保全时可免予提供担保,被申请采取诉讼保全时可免予被采取保全措施。纳入“法治助企·双免白名单”在昌经营企业,Ⅰ类、Ⅱ类可分别享受500万元、100万元免保额度。本机制是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将企业信用资质系统化、制度化地转化为具体司法“额度”的一项开创性举措,构建了“信用评估—分级授信—司法保障”的闭环体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司法保全与企业信用关联度低的局面。
在白名单之外,昌平区法院还开通了两条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企业在诉讼保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一是针对白名单企业保全金额高于免保限额等情况,支持企业提供等值财产担保或专业反担保;二是独资子公司或参股企业经母公司出具担保函,可共享免保资格,实现惠企便企效果延伸。
此外,昌平区法院还创新推出“善意保全+调解优先”模式,对经审查确需采取保全措施的,优先选择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小的财产予以保全,并尽可能采用“活封”方式,积极做好纠纷化解工作,降低解纷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纳入白名单?昌平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潘幼亭介绍,区法院与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工商联等四单位组成评审联席会,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以企业实缴资本、上一年期末资产、近三年盈利、本年度涉诉、行政处罚等情况为评价标准,综合评定入围“双免白名单”企业。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首批29家企业中,Ⅰ类企业18家,Ⅱ类企业11家,涵盖昌平区重点发展的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三大产业以及其他专精特新企业,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区域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单元。
纳入白名单并非终身制。潘幼亭介绍,“双免白名单”确立权责对等机制,入围企业在享受权益的同时,明确企业涉诉时应尽最大可能协助配合通过调解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降低解纷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出现不符合入围条件时,7日内通报暂停资格,对存在违法违规、滥用免保权利或信用状况恶化等情形的,移出名单并设两年禁入期,切实保障其他诉讼当事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