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服务新范式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李  筱

  “你如春雨,从此,细无声滋润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写你,民建志愿者,你是我们的动力,点亮我们未来的生活……”这是河北丰宁塔沟小学校长张九福为感谢民建帮扶而特意创作的诗歌《写你——民建》中的片段。质朴的文字里,藏着受助者最真挚的情感,也道出了民建北京市西城区委会深耕社会服务的温度。从黔西北的毕节到燕山深处的丰宁,从门头沟的乡村田野到校园课堂,多年来,民建西城区委会的帮扶工作串联起一段段用真心换真情的故事。

  在贵州省毕节市,一场名为“心灵护航”的行动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当地的教育生态。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号召,自2024年起,民建西城区委会积极联动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携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将专业的心理测评体系全面覆盖毕节全市中小学。

  该项目由毕节市教育局牵头,各区县教育局联动执行,至今已持续3个学期、覆盖师生约265万人次,构建起从学生、班级、学校到区县、市的五级心理健康测试平台,为每个参与测评的师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项着眼于未来的工程,正为山区孩子铺就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

  在河北省丰宁县,“名人名师进校园”“点亮心中梦想,建设美好家乡”“智志双扶”等民建北京市西城区委会志愿品牌活动为这里的乡村学校持续注入文化活力。6月17日,民建创始人之一孙起孟的孙女孙钢应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务中心邀请,为丰宁第四小学带来了一堂特殊的家风家教传承课。当孙钢讲述起爷爷在革命年代掩护地下电台的真实故事时,课堂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把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2023年以来,北京民建志愿团队超过400人次,前后19次来到丰宁四小,带来图书、电脑、支教课程、文化帮扶,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河北丰宁第四小学校长胡源勇说。

  扎实的社会服务实践得益于民建西城区委会的开拓性探索。2018年,民建西城区委会率先注册成立“民建西城志愿服务中心”,开创了民主党派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孵化出“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务中心”。这个“双中心”运作架构,现已培育出6支稳定团队、218名骨干、56名专家和1375名志愿者的完善梯队。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京民建志愿服务团队137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15776小时。“这个志愿服务体系已成为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向各级组织输送24名骨干,实现了社会服务与自身建设的‘双向赋能’。”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欲晓说。

  七载耕耘,硕果累累。西城民建的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获得包括2019年“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20年“首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在内的多项荣誉。

  “‘常为常思、开拓创新;借势借力、整合资源;不图虚名、力求实效’,这是民建西城区委会多年来在社会服务中的工作思路,尤其是注重开拓创新。”民建西城区委会主委刘井坤告诉记者。

  近年来,民建北京市委会持续开展“名誉户主”帮扶模式。2024年,西城民建5个支部成为门头沟高台村“名誉户主”,对村民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得益于会员们来自机关、金融、法律等领域的专业背景,他们帮助村庄厘清发展思路,实现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深刻转变。以“名誉户主”为支点,以开拓创新为抓手,西城民建将帮扶范围从个体家庭延伸至全村产业发展,通过实地调研,为“诗画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助力高台村产业振兴,并帮助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旅品牌。这种从“单点帮扶”到“系统赋能”、从“资源引入”到“品牌塑造”的创新模式,为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西城方案”。

  “社会服务的真正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人的改变与成长上。”刘井坤说。塔沟小学的包其木格同学在一次帮扶活动后认真地说:“我将来有能力时也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心声,更生动诠释了西城民建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层价值——爱与责任的传递与延续。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