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鸣海相和 共振谱新歌


转自:贵州日报

群众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岗乌茶场采摘春茶。 苑庆磊 摄群众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岗乌茶场采摘春茶。 苑庆磊 摄
花都光伏产品进入关岭市场。 孙豪杰 摄花都光伏产品进入关岭市场。 孙豪杰 摄

苑庆磊

自2021年广州市花都区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缔结帮扶之约起,这曲跨越千里的协作华章在山海之间激荡,用持续的砥砺奋进换来了五载春华秋实。

五年山海情,一曲协作歌。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收官之年,花都关岭的壮歌也唱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强音。这一年,两地聚焦“四项行动”与“三个专项”工作重点任务,以产业发展为基调,以消费协作为和弦,以民生改善为韵律,推动各项东西部协作指标全线飘红,超额完成年度协议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答卷。

数据显示,2025年两地协作成效显著: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9家,是协议数的4.5倍;今年到位东西部协作资金5080万元,共实施项目15个;实际到位投资额4.65亿元,是协议数的4.65倍;完成消费帮扶2.19亿元,是协议数的2.92倍;新增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2134人,是协议数的3.88倍。这些跃动的数字,成为这首协作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

产业协作奏响“共赢曲”

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村的茶叶加工厂内,崭新的制茶设备高效运转,茶香四溢。“以前设备落后,杀青不均匀,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上不来。”该厂负责人、贵州省劳动模范郑昕杰说,转变发生于今年4月,当地利用40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共建“花都·关岭郑昕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新建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制茶厂房,融合西部生态、劳模技艺与东部市场需求,形成双向互动模式。

有了新厂房,过去被“嫌弃”的夏秋茶也成了香饽饽。2023年还需要到外地代加工的夏秋茶,今年产量已达13000多斤,按每斤40元计算,可带来52万元收益。“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完成夏秋茶的精加工,再也不用心疼烂在地里的茶叶了。”郑昕杰感慨。

一业起,百业兴。产业帮扶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更是群众致富的根基。2025年,两地继续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助力关岭茶产业提质增效。这笔资金重点用于建设普利乡、沙营镇、岗乌镇、坡贡镇等地的茶叶加工厂,购置茶叶深加工生产设备,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县已形成“东关岭”“凡化茶”等9个茶叶品牌,其中“东关岭”茶叶通过欧盟标准检测,茶产业名片日益响亮。据统计,2025年茶产业带动关岭自治县务工人数4300余人,人均增收1800余元。

与此同时,关岭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断桥镇的“十里果廊”串联起枇杷、果冻橙、关岭椒等特色基地。投入300万元实施的“花都·关岭共建断桥产业带数字赋能试点示范项目”,让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双向赋能共唱“协奏曲”

关岭自治县岗乌镇连绵的山坡上,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顺着山势铺展,如同给群山披上了闪亮的铠甲,将丰沛的光能转化为清洁电力。这些来自千里之外广州花都区的光伏组件,不仅点亮了关岭的乡村,更照亮了东西部协作从“单向帮扶”迈向“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花都的企业需要市场,关岭的发展需要技术和优质产品。这种双向奔赴,让协作升华为互利共赢的共同事业。”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关岭小组组长荀博道出了东西部协作的新内涵。

山鸣海相和,共振谱新歌。在粤黔协作工作队关岭小组的精准对接下,广州高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纳入贵州能源集团供应商名录,一举拿下进军贵州市场的“通行证”。

合作之路从试水走向深入:岗乌镇中心村观景台170千瓦光伏发电站项目率先采购17万元组件初试啼声;岗联农业光伏电站首期26兆瓦项目跟进采购1700万元组件;2025年3月,二期66.5兆瓦组件采购项目成功中标,金额达4700万元。通过多次“跨越”,关岭累计采购花都光伏产品近7000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共同发展的质的飞跃。

光伏组件“西行”的同时,花都制造的汽车也沿着协作之路驶向关岭。两地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工作组牵线搭桥,联合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关岭花江镇政府及两地总工会,于今年6月成功举办第三场“东风日产汽车下乡·贵州行”推广活动。通过精准匹配山区用车需求,协调推出适配车型与专项补贴政策,在关岭累计推广销售东风日产汽车20余辆,既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消费升级需求,也为花都车企开拓县域市场探索出新路径。

文旅消费演绎“交响曲”

前不久,广州花都区城际站内人头攒动,“关岭农文旅宣传月”在这里启动。关岭牛投资集团、贵州云上刺梨花科技等23家关岭企业携带40余种农特产品参展。同日,“广州地铁9号线关岭品牌专列”同步启程,成为流动在花都街巷的“关岭名片”,日均覆盖客流量数万人次。

消费帮扶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抓手。在关岭的山野田间,“关岭牛”悠然觅食,“坡贡小黄姜”沃土扎根,“断桥青椒”满枝翠绿。这些品质上乘、风味独特的特色农产品,是关岭人引以为傲的“宝藏”,却长期受困于销售渠道狭窄、品牌认知度低、产业链条薄弱的发展瓶颈。

如何打破优质农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局?两地给出的答案是: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为路径,创新构建“展销拓市、业态融合、政企联动”三维帮扶模式,推动两地消费帮扶从“单向输出”向“双向共赢”深度转变。

两地通过打造多元展会矩阵,组织关岭企业参与“黔货出山·八仙过海”等粤黔协作展销活动,2025年累计达成购销协议超4900万元。并创新“汽车+农产品”联动模式,在东风日产4S店设立关岭农特产品专区,构建“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稳定渠道。

政企协同不断夯实产销链条。两地投入123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冷库与AI直播室,降低仓储损耗,培育本土电商主播。推动“关岭牛”入选全国农业精品品牌,“坡贡小黄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助力产品溢价提升。关岭农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餐饮门店超100家,全年消费帮扶额达2.19亿元,5年累计消费协作总额达9.54亿元,惠及农户超3000户。

人才培育谱写“奋进曲”

在关岭自治县高质量就业培训基地的实训场上,无人机在低空画出精准轨迹,电工班的学员们正专注地进行电路安装调试。“以前没技术,只能到处打零工。如今经历了1个月的系统学习,我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走上电工岗位充满信心。”学员余泽忠表示。

这样充满希望的场景,正是关岭与广州花都区深化东西部人才协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两地以“精准滴灌”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既“送进来”也“走出去”——花都区累计选派35名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赴关岭开展帮扶,其中14名教育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助力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和综合性高中2025年高考再创佳绩;20名医疗专家驻点帮扶,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关岭积极选派66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花都交流学习,为本土人才成长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技能培训方面,双方聚焦关岭特色,精心打造“关岭苗药工匠”“关岭柴火煳辣椒制作工匠”等劳务品牌,构建起“培训+认证+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共建稳岗就业基地、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2025年以来,双方已协同开展培训17期,覆盖761人,其中跨省异地联合培训3期137人。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落脚于就业。关岭与花都紧密协作,互设劳务协作站,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赴广东就业892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到东部其他地区就业1437人。在省内,通过共建11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996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2136人在省内就近就业,形成了“外出就业有门路、留守就业有出路”的多元就业格局。

五载协作,从“山呼海应”到“山鸣海和”,两地探索出一条从单向赋能到互利共赢的全新路径。站在新的起点,花都与关岭将继续携手,以更精准的产业布局、更深入的人才交流、更创新的协作机制,让这首山海协奏曲旋律更动人、和声更饱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持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