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2025年11月8日,人们在第八届进博会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的科技展位体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2025年11月10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景。

2025年11月5日,演员在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卢旺达馆表演舞蹈。

2025年11月5日,人们在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哥伦比亚馆排队品尝咖啡。

2025年11月9日,人们在第八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浦发银行展台体验互动装置。

2025年11月5日,观众在第八届进博会国家展中国馆参观。

2025年11月6日,在第八届进博会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进行格斗表演。
黄浦江畔,“四叶草”见证东方之约。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收官。6天时间里,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额达834.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延续八载的进博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更加创新进取的姿态、更加鲜明的共享共赢理念,展现中国与世界相通相融、博采共进的生动实践。
共赴开放之约,进博“磁力”持续展现
从屡创新高的数据,可以读出进博会持续释放的魅力:
首届进博会上,30万平方米展厅内,3600多家企业带着对中国市场的期待首次汇聚;
本届进博会,不仅总展览面积大幅扩大,参展境外企业更是达到4108家……
一年一度,进博会都如约而至。持续高涨的参展热情背后,国际社会对“进博机遇”和中国经济的信心可见一斑。
这里有“头回客”的热情,有“回头客”的信任。
瓶塞瓶口精准“配对”——开幕首日,来自葡萄牙的软木塞品牌科雷亚与宁夏一家葡萄酒企业达成合作,首批10万个软木塞订单,为其打开了崭新市场。
这是科雷亚的首次“进博之旅”。“尽管近年来全球葡萄酒消费量有所波动,但中国市场前景广阔。”该品牌老板路易斯·科雷亚对未来充满期待,“后续订单有望增加到100万个。”
连续八届参展进博会,西门子医疗拿下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1.1号馆的最大展位。不仅展位不断扩容,展品也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全系列产品”的升级。
“八年参展,我们更坚定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的决心。”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期待,通过持续深化的合作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落地生根。
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升级潜力,对全球企业有着强大吸引力。
本届进博会共组建43个交易团、700多个交易分团到会洽谈采购,参展商、采购商、经销商探索携手同行的无限可能。
英格索兰集团带来了专为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打造的真空泵、鼓风机等5款新品。“我们特意等到进博会发布这些新品,就是想在这里直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李毅道出不少展商的心声。
从秘鲁蓝莓、布隆迪咖啡到美国约翰迪尔的自走式青贮收获机,展馆里集纳各国好物。线下争分夺秒洽谈,签约合作不断,线上直播间达人主播出镜展示、火热推荐,一幕幕都是进博会和大市场“磁力”的生动展现。
本届进博会,泰国、阿联酋、尼日利亚、格鲁吉亚、瑞典、哥伦比亚6国担任主宾国,共有来自12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参展。
阿法拉伐集团总裁埃里克森刚到展台,就被霍尼韦尔负责人拉过去逛展。看产品、谈合作,仅用15分钟就锁定意向,双方约定一年后相约进博会复盘合作进展。
抢搭第九届进博会头班车,目前已有约百家企业及机构续写“进博之约”。
尼日尔前驻加拿大大使阿卜杜·布巴卡尔说,进博会已成为全球企业不可或缺的平台,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全球生产商提供机遇,也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开放市场的地位。
集聚创新成果,向“新”动力更加强劲
全尺寸倾转涵道翼构型设计、可垂直起降的“空中专车”“飞”进展馆;Cybercab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迎来其亚太首秀;头戴式AI—AR导航定位系统、商用认知机器人等惊艳亮相……超43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创新的热浪扑面而来。
这里是很多全球新品的首发地,也是不少前沿技术的“首秀场”。来自众多领域的首发首展不仅让进博会化身为创新创造的大舞台,更见证了中国大市场正一步步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
在这里,前沿成果密集发布,显现科技向前、产业提质的趋势——
想了解机器人的“进化”?不妨来进博会逛一圈:
在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施展着拳打脚踢的真功夫,行云流水的动作展现了在运动控制领域的新突破;在川崎重工展台,机器人同时对战两位棋手,用视觉检测棋盘、通过AI算法判定胜负;具备安保防暴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发的家庭陪伴机器人……从技术到应用的精彩展示,让人们仿佛置身机器人的“未来世界”。
今天,中国已跻身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十,14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居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总量,推动着无数技术的种子在产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立邦去年进博会首展的光催化涂料,今年已在广州工厂启动产线建设;GE医疗展台18款首发新品中,60%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从小直径可控扩张血管支架,到6G应用场景裸眼3D展示,会场上一个个硬核科技的“剧透”,印证了中国丰富应用场景对全球创新的“催化效应”。
深化算力领域合作提高大模型验证测试效率,增进与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技术交流与标准协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参会嘉宾思想碰撞,共同探寻产业升级的未来图景。
在这里,合作的暖意汇聚发展的热潮,拓展协同向新的空间——
本届进博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带来这样一则消息: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将在中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系统级计算方案,为集团的高级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驶”向智能“赛道”,大众汽车集团坚信,通过在中国设计与研发,将进一步巩固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告诉记者,西门子在以往7届进博会上与超200家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进博会就像是一座不断运转的‘创新动力厂’,将全球要素汇聚到一起。”
飞利浦已在中国建立起五大创新中心和五大生产基地,其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表示,将通过进博会持续深化本土化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一项项签约、一场场合作,见证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深地嵌入中国经济。
首设“跨境电商优选平台”及“跨境电商服务区”,助力境外展品精准对接中国市场;扩容创新孵化专区,通过项目路演、投资接洽等打造一站式生态平台……进博会功能持续“上新”,助力全球企业在中国切入新赛道。
“抓住新技术变革机遇,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中国创新,全球共享’的跨越”“在中国,与全球开展深度技术对话,推动产业协同升级”……进博会上,来自多国人士的声音,印证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创新的“双向奔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向新而进的中国,正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铺展共赢图景,溢出效应不断放大
进博会上,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讲述了“进博宝宝”速福达的成长故事:
这款药物的英文药盒在第二届进博会首次亮相,得益于进博会平台的展示和医药领域相关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在次年被纳入了境外临床急需用药名单,并于五个月后在中国获批上市。
如今,罗氏包括速福达在内的一批药品实现本土化生产。今年5月,企业宣布投资20.4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打造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从进博会出发,许多客商实现“从0到1,从1到100”的跨越。持续放大的溢出效应,推动着开放红利从展会延伸至更多地区、拓展至产业链更多环节。
坚定深耕中国的选择,越来越多海外企业投身中国大市场,拥抱发展新机遇——
一个月前,达能在江苏无锡的医学营养工厂扩建项目顺利封顶,进一步夯实了企业扎根中国、联通全球的供应链。“目前,中国已成为达能全球第二大市场。未来五年,我们希望中国成为达能全球第一大市场。”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说。
面对“脱钩断链”的杂音,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助力各国企业链接全球。本届进博会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有290家,很多企业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
持续践行“惠全球”理念,面对发展鸿沟的挑战,中国积极担当,坚持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秘鲁手工艺人马马尼将他制作的羊驼玩偶销到中国,帮助当地2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来自孟加拉国的萨夫、唐河夫妇让家乡的黄麻手工艺品收获了中国买家的稳定订单,改善本国3000多名依靠手工为生的妇女的生活……
从第一届为数十个最不发达国家免费提供标准展位,到本届为最不发达国家产品打造专区,支持非洲建交国用足用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打开新的机遇之门。
物流通关时间从8天缩短到72小时,线下销售覆盖25个省份、线上覆盖90%以上电商平台——这是纽仕兰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发生的真实变化。
通过进博会平台,中国持续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开放创新,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中国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
中国搭台,世界合唱,更多彼此成就的故事,正在继续书写。
(《在开放共享中奔赴美好未来》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