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至:中心镇改革唤醒县域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王进

□ 唐元龙 谢义

夏日傍晚的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真红巷,孩童追逐着水中的小金鱼,欢笑声此起彼伏;巷内的非遗集市上,剪纸艺人剪刀游走,一幅幅精美的红色题材作品引得游客驻足围观。这条曾经不起眼的小巷,如今成为乐至县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缩影,折射出县域经济转型的鲜活活力。

场景创新:让乡镇焕新成为“流量入口”

“以前这条巷子平时都没人过路,现在每天都热热闹闹的,我摆摊卖手工竹编,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劳动镇旧居村村民刘阿姨一边整理竹编簸箕,一边笑着说。竹编摊位前,几位游客正挑选着小巧的竹编茶杯垫。“这竹编做工精细,带着乡土气息,买回去既能自己用,也能当伴手礼。”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说。

真红巷的蜕变,源于乐至县对中心镇场景创新的探索。

“我们摒弃‘大拆大建’的思路,以‘微改造’激活老巷潜力,围绕‘亲子+非遗’打造复合场景,让游客既能带孩子体验玩水捞鱼的乐趣,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劳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到,截至目前,真红巷已累计吸引超3600人次参与体验,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不仅是真红巷,劳动镇还依托帅府粮仓,打造夜间消费新场景。傍晚时分,帅府粮仓旁的河道上,乌篷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两岸灯光璀璨;鱼鳞瀑集市里,特色小吃、文创产品摊位前人头攒动……

“我们推出‘舟游帅府+鱼鳞瀑集市+露天电影’夜游动线后,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帅府粮仓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升级,近年来,乐至县以中心镇为支点,串联特色产业与文旅资源,形成“镇域增长极”,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和服务保障。

产业联动:以“一镇一特色”构建发展矩阵

真红巷的热闹,并非孤立的“单点爆发”,而是乐至县“一镇一特色”中心镇发展格局的生动体现。

“我们坚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原则,不搞‘千镇一面’,而是根据每个镇的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业定位。”乐至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形成劳动镇、高寺镇、东山镇“三镇联动、各具特色”的发展矩阵。

作为全省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劳动镇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除了打造真红巷、帅府粮仓等文旅场景,还依托陈毅故里红色资源,推进红色研学基地、薛苞大桥等项目建设。

“薛苞大桥、羊叉河生态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后,不仅改善了镇域交通和人居环境,还串联起陈毅故里、真红巷等景点,形成‘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的旅游线路。”劳动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高寺镇,农旅融合成为发展主线。依托万亩葡萄、桑葚产业,该镇建成阳化河旅游观光带,打造“秋千王国”农旅项目。

“每到葡萄成熟季,游客既能采摘新鲜葡萄,又能在秋千王国体验高空秋千、彩虹滑道等游乐项目,去年项目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葡萄、桑葚销售额增长200余万元。”高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到,该镇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葡萄果汁、桑葚果酒等深加工产品。

东山镇则聚焦“现代林业蚕业+农旅融合”,深挖蚕桑产业潜力。

“我们建成了蚕桑文化展示馆,打造‘蚕桑研学+乡村民宿’线路,游客可以体验桑叶采摘、蚕宝宝喂养等,还能入住蚕桑主题民宿。”东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还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蚕丝枕头、蚕丝面膜等文创产品,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养殖”向“三产融合”转型。

机制保障: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中心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

“我们建立了‘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中心镇改革发展专班,每月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乐至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乐至县出台《中心镇人才引进办法》,针对非遗传承、旅游运营、农业技术等领域,给予人才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

“去年我们引进了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帮助劳动镇设计文旅线路;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为高寺镇、东山镇提供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技术指导。”乐至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有数十名专业人才扎根中心镇,成为产业发展的“智囊团”。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真红巷经营蜀绣摊位的非遗传承人周大姐,不仅自己每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还带动村民学习蜀绣技艺;高寺镇“秋千王国”优先聘用当地村民,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东山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00余户村民种植桑树,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从真红巷的“微改造”到“三镇联动”的大格局,乐至县以中心镇改革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乐至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场景创新、产业融合和机制改革,推动中心镇从“单点突破”向“全域提升”迈进,让县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