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超”的一些“冷”思考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守营

62329人齐聚南京奥体中心,220万人线上抢票,1.2%的中签率……这场业余足球联赛的火爆,远超所有人预期。11月1日决赛那天,当大屏幕跳出“62329人”时,现场瞬间沸腾。这个数字,秒杀了此前所有业余比赛的上座纪录,放眼中国职业足球史,也仅次于2012年江苏舜天与广州恒大之战。

综合来看,这场看似“横空出世”的赛事,背后其实是江苏特定经济、文化、地理和行政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江苏的均衡发展是基础。全省13个地级市全是全国百强,这在全国独此一家。“二级财政”体制让各市自己赚的钱自己花,形成了内在的“竞争感”。

地理红利提供了物理条件。江苏面积适中,城市间基本都在500公里生活圈内,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南京球迷周六睡醒想去南通看球,两个半小时高铁直达,看完球还能搓一顿,晚上到家追剧。

政府与市场的默契配合是关键。政府做好“搭台人”和“保障者”,让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站C位。而市场力量迅速涌入,赞助商从最初的6家飙升至决赛的41家。

亲民票价与地域认同是吸引力核心。5元至20元的票价,让观赛如买杯奶茶般轻松;而“一城一队”的模式,将足球与城市认同深度绑定。

“苏超”展示了赛事经济的巨大潜力。据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

从5月10日“苏超”开踢,到10月8日八强战结束,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冲上108.85亿,同比暴涨34%,客流量也增长了三成多。

文旅融合效果显著。整个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

“苏超”还催生了内容创作热潮。《穿越之苏超军师联盟》

《苏超球王》等短剧上线,后者播放量近3000万。

“苏超”决赛后仅三天,江苏省政府迅速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提出17条具体举措。《意见》明确要求持续办好城市足球联赛,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并放大“苏超”效应,将其经验复制到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中。

江苏着力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一超”即重点打造全省城市足球联赛这一超级品牌。

“苏超”火了,很多地方都在探寻下一个“超”。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苏超”是江苏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套无法拆解的完整生态系统,各地不能简单复制照搬。

那么,其他地区该如何从“苏超”中汲取经验?

找准情感连接点。“苏超”的核心价值在于让足球回归普通人、扎根于地域认同。其他地区应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民众情感连接点。

重塑政府角色。从“赛事主办方”转为“生态构建师”,做好“搭台人”和“保障者”,让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站C位。

构建价值生态。“苏超”构建的不仅是一个赛事,而是一个能自我造血的“价值生态”。小小票根能被打造成“吃住行游购娱”的超级入口。

保持纯粹真实。群众活动最珍贵的品质是纯粹与真实。当观众看到的不是商业表演,而是身边人的真实拼搏时,情感共鸣最为强烈。

“苏超”的终点,不应该是其他省份比赛的起点。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的特点、优势与局限。

下一个“超”,就在每个地区对自己土地的理解与创造中。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