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不少老年朋友常说:“年纪大了,胃口越来越差”“吃点东西就胀得慌”“大便不规律,要么好几天不上”“要么一吃凉的就拉肚子”。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这些不舒服,对应了中医里“脾胃功能减弱”的问题,也可能是西医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轻度萎缩性胃炎,或是肠道动力减弱的信号。南京市中医院老年科主任骆天炯称,脾胃作为中医的“后天之本”,对应西医里的消化系统(胃、肠、胰腺等),是身体吸收营养、维持活力的“核心枢纽”,把这部分养护好,大家的老年生活才能少遭罪。
老年人脾胃容易“偷懒”是有原因的
骆天炯称,从中医角度看,人随年龄的增长而“气血渐虚”,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从西医视角解释,这本质是老年人消化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再加上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问题就会慢慢凸显。
中医说“咀嚼少则脾胃累”,现代医学理解中,唾液里的酶是初步消化淀粉的“帮手”,嚼得少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长期可能诱发慢性胃炎等问题。
其次,中医讲“油腻生冷伤脾阳”,老年人胃肠黏膜变薄、消化酶(如胰脂肪酶)分泌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过量肉蛋)难消化,更别提有些老年人还执着于“吃剩菜”,而剩菜里的亚硝酸盐或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胀、腹泻可能。
再比如,中医说“久坐气血滞,脾胃不动弹”,老年人活动减少,饭后久坐,胃肠蠕动慢了,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变长,不仅易积食,还可能因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引发功能性便秘。
3个“接地气”方法“养好脾胃”!
骆天炯称,不管是中医的“养脾胃”,还是西医的“保护消化系统”,核心都在日常习惯。做好这3件事,养护更有效:
1.吃饭记住“软烂温、八分饱”原则。 老年人的胃肠黏膜更脆弱,饮食调整要兼顾“好消化”和“护黏膜”。
首先,主食可选小米粥、蒸山药、软烂面条等软食,这类食物能减少胃肠黏膜摩擦,避免因黏膜变薄引发的不适。同时注意菜肉要煮透炖烂,避免油炸、凉拌菜,生冷油腻会刺激胃肠平滑肌痉挛,很可能诱发急性胃肠炎。
另外,老年人群体尤其需注意“别吃撑”,最好吃到“不饿但还能再吃两口”就停,过量进食会让胃排空时间从正常4~6小时延长到8小时以上,长期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泛酸、烧心等不适症状。
2.每天5分钟,按摩两个“养脾穴”。
足三里穴:膝盖外侧下方3指处(屈膝找膝盖下小坑,往下3横指),用拇指按揉1~2分钟(有酸胀感)。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虚劳诸证等。适当穴位按摩可刺激神经末梢,增强胃肠蠕动,辅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患。
中脘穴:肚脐上方4指处(胃部中间),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揉50圈。
中脘为胃之募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等。西医角度该穴位能促进胃壁肌肉收缩,加速胃排空,缓解餐后腹胀。
3.饭后别急躺,动一动助消化。
老年人不用剧烈运动,但饭后马上坐或躺会让胃肠动力急剧“掉线”。可尝试饭后5~10分钟在室内慢走,或站着顺时针揉肚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轻度活动能让胃肠蠕动速度提升20%~30%,减少食物滞留引发的积食,还能预防老年功能性便秘。
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及时就医!
骆天炯提醒,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不仅是中医“脾胃虚”的信号,更可能是西医相关疾病的预警,别忍,尽早去消化科或中医科检查:
1.连续1周没胃口、吃不下,体重1个月降了3斤以上——需查胃镜、甲状腺功能等鉴别;
2.腹胀、腹痛频繁,或拉肚子、便秘交替出现(比如今天拉、明天便秘)——警惕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息肉等,需查肠镜、粪便常规等鉴别。通讯员 张明 盼盼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