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低年级学生打造的仿生花车融入了人工智能元素,高年级学生将书法艺术与巧妙结合……在北京市一小顺义学校11月7日举办的第三届科技节上,这些由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的新图景。
科技教育一直都是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的重点。近年来,中关村一小及各分校陆续举办不同主题的科技节,充分展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校长商红领介绍,近年来,集团通过师资交流、课程共享、科研资源下沉等机制,持续赋能成员校发展。他认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育要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教育生态。
本届科技节的项目设计凸显了跨学科融合的特色。其中,低年级学生从陆地动物智慧中汲取灵感,打造出融合机械传动与声光效果的仿生花车;中年级学生探索海洋奥秘,在花车设计中融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高年级学生则从天空生物飞行智慧中获得启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造性结合。这种循序渐进、贯通各学段的科技教育活动体系,展现了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系统思考。
“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构建一种创新生态。”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邓翼涛介绍,学校通过构建“科教共同体”,实施“626自主发展工程”,打造了科学家会客厅、创新实验室等系列品牌活动。这种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模式,为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一小方案”。
在本次科技节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家刘晔也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课,用生动有趣的昆虫案例,将科学研究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感兴趣的知识载体,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资源下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