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青春“夜”态 照亮成长之路


  夜幕降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灯火在深秋的夜色中格外明亮。教室内,七八名年轻人正围坐在拉坯机前,双手沾满陶泥,眼神专注——这是“铜川青年夜校”陶瓷课上的一幕。今年4月以来,这座城市的夜晚多了一个温暖的去处。由团市委打造的青年夜校,正成为铜川青年“8小时之外”新的精神栖息地。

  一天辛勤而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年轻人便在夜校里开启了另一段充实自我的时光。在这里,陶瓷拉坯的专注、书法课堂的宁静、演讲课上的激情,共同勾勒出铜川青年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图景。从非遗体验到艺术培养,从技能提升到文化交流,夜校以其多元多样的课程设置,为年轻人的“夜生活”注入了全新活力。

  陶艺课堂:指尖流淌的千年文化

  “手腕要稳,力度要均匀,感受泥土在掌心旋转的温度。”10月31日晚,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老师宋皓东穿行在学员之间,耐心指导着陶瓷手工拉坯成型的技巧。教室里,学员们全神贯注,不断尝试着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巴变成精美的器具。

  耀州区某单位的贾佳妮一边拉坯一边告诉记者:“我是铜川本地人,但对耀瓷文化的了解一直不是很深入。趁着晚上下班有时间,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过程,感觉特别有意义。”她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略显歪斜的泥坯,笑着说:“老师示范的时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才知道揉泥、拉坯都需要技术和积累。”

  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开始了实践环节,宋皓东不时俯身示范。在他的指导下,普通的泥土渐渐在学员们手中初现杯、盘、碗的雏形。

  “每次课后,我都会要求学员写下心得体会。”宋皓东拿起一叠学员作业,学员郭艳艳在其中写道:“老师示范‘菊瓣揉’的手法,掌心向下压实、手腕带动泥团旋转,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与陶瓷对话……”字里行间透露着学员们对陶瓷文化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在这里,年轻人不仅提升了技能素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在交流互动中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这正是青年夜校照亮青春梦想的生动写照。

  多彩课程:点亮青年“8小时外”生活

  团市委干部朱莹介绍:“青年夜校的第二期课程于今年10月正式启动,和第一期相比,课程设置更加丰富,涵盖非遗体验、艺术培养、技能提升等多个领域,满足了青年的多元化需求。”

  10月29日是个周三,在硬笔书法教室里,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在王益区某单位工作的学员焦成行表示:“白天工作离不开电脑,晚上来这里静心练字,既提升了书写水平,也让我浮躁的心沉静了下来。”

  与书法教室截然不同的是成人演讲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来自铜川博物馆的马洁老师以其专业的教学方式,带领学员们突破自我。“起初站在台上非常紧张,上了3节课后,现在能自信地表达观点了。”学员赵美晨分享道。马洁认为:“沟通表达能力是职场必备的软实力,看到学员们从胆怯到自信的转变,我特别有成就感。”

  非遗体验课上,制作簪花、艾草锤、手工漆扇等传统工艺让年轻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艺术类课程中,中国舞的柔美、声乐的悠扬、吉他的浪漫、架子鼓的激情,吸引着一批批爱好者投入其中;而瑜伽班、会计实践等课程则更侧重于青年们的身心健康和实用技能提升。

  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正汇聚成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照亮着每一个年轻追梦人的前行之路。

  夜校温度:打造青年成长新平台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能,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员贾佳妮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夜校的课堂打破了职场与生活的壁垒,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有机会相聚一堂、共同成长。

  课程安排和设置都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特点,将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解决了“工学矛盾”;收取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降低了青年们的学习门槛;聘请专业师资,保证了教学质量。这些贴心举措,使得青年夜校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第二期课程报名人数远超预期。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张广平表示,青年夜校是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创新举措,未来团市委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铜川青年在业余时间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铜川的青年夜校里,求知的目光、灵巧的双手、跃动的思维,正在这个充满温度的平台上绽放青春光彩。夜晚的铜川,星光点点,而青年夜校的教室里,那明亮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课堂,更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夜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