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全总文工团原创音乐剧《逐梦》在中国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上演。全剧以中国高铁这个世界名片成长发展为背景,以女工程师陈雨虹攻克高铁技术难关为主线,通过对三代铁路人薪火相传,追梦、逐梦、圆梦高铁的艺术叙事,讲述了大国成长背后的奉献故事,歌颂了千千万万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劳动者,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从车间到舞台的艺术重构,开创了工业叙事新路径。中华文明深植于农耕文化,对自然万物有着天然的亲近,对冰冷机械则相对疏离,以至于工业题材长期以来成为艺术创作的难点,甚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很难有现实的感染力,《逐梦》却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将主旋律与音乐剧融合,用音符与光影搭建起一幅细腻而恢弘的时代图景,让观众在烟火气中感受到工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为工业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范式和示范样本。《逐梦》的成功告诉我们,工业题材剧能否真实感人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和呈现。
——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相互交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该剧成功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命运,又用个体展现集体奋进,两者相得益彰。其卓越之处就是将中国梦这个宏大主题,具象化为每个角色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梦想和情感波动之中。全剧通过三节旋转车厢或冷如冰窖、或热如蒸笼、最终高铁时代舒服如家一样的巧思设计,具像化呈现出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的三代跨越,从点及面反映了中国铁路的发展进步和时代变迁。同时,又将目光投向新时代产业工人,他们面临技术革新、职业困境与个人价值的迷茫,勇敢触及了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梦想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口号,而是与升职加薪、技能认可、家庭平衡、城市归属等紧密相连的具体渴望,谱写了一部属于平凡英雄的情感交响曲,让观众在宏观叙事中感受到血肉丰满的人生百态。
——用细节彰显时代精神,铸造了有血有肉的时代群像。该剧在人物塑造上成功打破了劳模工匠“高大全”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化存在,而是饱含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同事情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爱有恨、知冷知热,既有对事业的执着,也有对家庭的愧疚;既有技术上的自信,也有变革时的迷茫。深夜实验室的灯、车间的油污手套、深夜归家的脚步、病床前的空椅……用细节展现了千万产业工人的日常,实现了从时代叙事到个体情绪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当高铁再次突破最高时速众人欢庆时,陈雨虹却接到父亲离世消息,那种大喜转大悲的痛苦,展现了无数产业工人在家庭与事业间的挣扎、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赋予了主旋律题材难得的深度与真实。
——冰冷钢铁与科技美学震撼交融,呈现出奇妙的视听奇观。《逐梦》的舞台堪称视觉奇观。它以巨型钢铁结构为核心,巧妙折叠出轨道、厂房等意象空间,大量运用可移动巨型LED屏幕和数控机械装置,或组合成自动化生产线,或重组为城市森林、数据洪流。这种动态、充满时代感的视觉语言,本身就是当代产业变革的隐喻。
音乐创作没有局限于传统民歌或红歌风格,而是打破边界融入摇滚、电子音乐甚至轻歌剧等元素。陈思思演绎的主题曲《今时今日》,更成为全剧精神的高度凝练。“呜呜”儿歌贯穿全剧,让观众感受到高铁发展之声。歌词写作采用大量生活化、日记式的内心独白。如“我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是否也能拧紧我在这城市的未来”,以比喻将劳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当然,该剧除了主题选得好,剧本编得好,还有全体演职人员都很投入、入戏,称得上演艺精湛。
总之,《逐梦》是一次成功的艺术转码,他不仅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更是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精神图谱的艺术展现。它用钢铁与音乐的交响,谱写了一曲劳动者赞歌。他所展现的工匠精神与劳动尊严,无疑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