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诗巫市文化节的喧闹会场里,古田银耳与竹荪的展位前人头攒动。砂罗越古田公会主席吴仁煌手持产品,自豪地向游客介绍:“我们要让世界看见‘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实力!”这一场景,并非孤例。跨越山海,在古田县大桥镇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中,工人正将银耳加工成高附加值保健品。这家侨资企业引进新西兰技术,带动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
从东南亚展台到闽东乡村,古田侨胞的身影正从传统的“捐资援乡”转向“产业兴乡”,成为驱动家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侨资嬗变
从修路架桥到产业赋能
“35万古田侨胞,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家乡与全球50多个国家紧密相连。”古田县侨联主席钱本勇站在华侨文化展示馆的航线图前说道。他的手机不时响起,传来海外侨社对接项目、确认展位的消息。
这种跨越重洋的实时联动,折射出古田侨务经济的深刻转型。近年来,当地推动“引资引智”双轮驱动,引导侨力从“输血”转向“造血”。
回溯历史,侨胞的贡献早已融入古田发展的基因。20世纪50年代,雷贤钟、钱仿周等侨胞携优良胶种归国,开创中国橡胶种植业,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带回了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颜清文等侨胞投资5000万元修建古谷水公路,将古田至福州车程缩短至两小时;陈赞汤等人捐建的玉田中学“华侨大厦”,至今仍是当地教育的地标。
而今,侨资投向更加多元。南非华商总会会长郑星利、秘鲁福建同乡会会长卢晓分别推动古田进入非洲与南美市场;古田银耳在泰国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仅2024年,古田组织13场海外引资引智座谈,侨胞从“牵线人”变为“投资人”,从修路架桥到构建跨境产业链,侨资的嬗变正是古田经济提质升级的缩影。
文化寻根
让第四代移民仍识乡音
经济是血脉,文化是灵魂。
在玉田中学的剪纸课上,20名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专注地剪出“福”字。他们是家族第四代移民,却在这一刻触摸到文化的根脉。
“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是侨务工作的核心。”钱本勇展示着“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视频说道。营员张婧涵在分享中哽咽:“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落叶归根’。”
华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早在1903年,古田侨胞便在马来西亚诗巫创办卫理学校,开启海外华文教育先河。近年来,周联华等侨胞捐资超700万元改善校舍、设立奖教基金;吴恒灿、陈华钟等分别牵头成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与荷兰中文教育协会,推动华文教育从“语言学习”升华为“文化认同”。
文化场所则成为侨胞的精神地标。2018年,古田临水宫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每年陈靖姑文化周吸引数万信众;2023年,极乐寺成为省级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方丈释本性说:“这里承载着侨胞的信仰与乡愁。”
全县建成的1座县级、9座乡镇级华侨文化展示馆,收藏着侨批、藤箱等老物件。在大桥镇钱厝村展示馆,老侨眷常在侨胞捐建的道路模型前驻足。这些实物,无声讲述着古田人闯荡世界、心系故土的故事。
服务赋能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联通”
如何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可持续的行动力?古田的答案是:以机制创新温暖侨心,以服务升级激活侨力。
“党建带侨建”战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侨联网络,覆盖14个乡镇(街道)和13个村级侨联。在大桥镇钱厝村,“侨胞之家”整合文化展示与便民服务,成为侨眷日常议事、活动的枢纽。
“侨联干部挂钩侨企”制度定期走访,精准对接需求。2024年,侨联联合商务局开设“侨企服务绿色通道”,推动食用菌加工等项目快速落地。
权益保护是凝聚侨心的关键。2022年,古田创新设立“临水之光·检侨驿站”与“侨胞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构建司法侨联联动机制。在一起侨眷纠纷中,检察官与法官通过“保证金提存”促成和解,并督促撤销“挂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侨胞感叹:“这种一站式服务,让我们海外游子倍感安心。”
近五年,古田处理侨胞诉求196件,满意率100%;侨胞捐资公益超5000万元。当前,“侨助乡村振兴示范点”正引导侨资投向民宿、菌菇产业园等新领域。
从文化寻根到服务联通,从捐资公益到产业赋能,古田侨务工作完成了从“情感召唤”到“价值共创”的升级。正如侨胞雷贤明所言:“这里不只有政策,更有让人安心的温度。”
(庄然 周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