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水花不再“消失”,但快乐依然持续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也许水花不再“消失”,但快乐依然持续

当全红婵走下十五运会的10米跳台,面对能否在赛场上再见到她的提问,她笑着回答:“再说吧。”这位曾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的天才少女,正站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巴黎奥运会卫冕的荣光尚未散尽,发育期的阵痛与伤病的困扰接踵而至。“后全红婵时代”从不是天才褪去天赋,而是竞技体育最真实的叙事。天才的起点或许惊艳,但成长的曲线不会一帆风顺,它勾勒着属于全红婵自己的快乐人生轨迹。

当全红婵14岁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时,她以466.20分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却也埋下了“发育关”的伏笔。巴黎奥运周期内,全红婵身高增长7厘米、体重增加10多斤,每一斤额外重量都如同“负重训练”,让曾经驾轻就熟的动作变得吃力,也印证了跳台项目无法回避的成长规律。

今年全运会重返赛场,胖了一圈的全红婵依然是全场的焦点,她那灿烂的笑容还是那么暖人心。在双人10米台上,全红婵与王伟莹搭档获得第五名无缘奖牌,这样的成绩与大众对“奥运冠军”的期待形成落差,但比起分数更该被看见的,是她贴着肌贴带伤上阵,坚持完赛的韧性,是面对镜头仍微笑感谢观众、为队友加油的从容。竞技体育的魅力从不只有胜利,更有运动员与生理极限的对抗。

回望中国跳水的历史,众多名将都曾在发育期经历起伏。伏明霞和郭晶晶均因发育问题转战跳板项目,而劳丽诗因未能克服发育问题,早早退役。‌全红婵如今面临的,是比前辈更复杂的环境:东京夺冠后瞬间被推上流量顶峰,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都被无限放大,发育期的正常波动被过度解读,伤病困扰被简化为“状态下滑”。鲜有人记得,她如今也不过18岁,本该是肆意生长的年纪,却要在跳台上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负荷与心理压力。

我们既见证过她14岁时的横空出世,也该接纳她18岁时的成长阵痛;既为她的完美跳跃欢呼,也该为她的带伤坚持鼓掌。陈芋汐期待与她“再携手走上更大舞台”,教练与队友的扶持已给出最温暖的答案,而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是放下“必须夺冠”的执念,给予她调整的时间与空间。

竞技体育没有永不落幕的传奇,但总有值得尊敬的奋斗。全红婵说,没有比赛的每一天都很快乐,这是她最坦诚的告白。即使不练了也许不会再被那么多人喜欢,全红婵依然坚定地说:“我知道啊,但我快乐啊,我能接受。”

成绩会被刷新,光环会有更迭,但那份忠于内心的选择,永远拥有穿透岁月的力量。她清楚聚光灯的逻辑,却不愿因为“被喜欢”绑架人生。跳水于她,是热爱而非枷锁,哪怕未来离开赛场,那份在奋斗中沉淀的坦然,那份“我快乐故我在”的笃定,早已让她超越了输赢本身。

愿大家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陪伴她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真正的天才从不畏惧成长的考验。也许最终全红婵很难再回到巅峰,但她的华丽人生也才刚刚起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