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他们誓死保台,浩气长存!


1895年4月17日,一个噩耗犹如一声惊雷传至台湾——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闻讯后怒不可遏,组织当地的士绅和民众集会抗议,还领衔全台士绅给清政府发去电报:“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不久,清政府下令所有在台官员内渡大陆。丘逢甲等绅民极力挽留台湾省巡抚唐景崧和驻守台南的抗法名将刘永福等官员留在台湾,以护台保台。

为抵御日军强占,他们迅速商定,由唐景崧率军镇守台湾北部,丘逢甲统领义军协防中部,而刘永福则带领他的黑旗军坚守台南。“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是台湾军民在危急关头发出的悲壮呐喊。

5月10日,日本政府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率军出兵台湾,同时由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率领的近卫师团也被紧急调往台湾。5月28日,两支部队共计约2万日军抵达台湾北部港口。清军虽顽强抵抗,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落败。

6月17日,桦山资纪在台北设台湾总督府,正式宣告日本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台北陷落后的第4天,苗栗铜锣湾的天后宫前响起震天的号角。新竹、苗栗二县义军数千人齐聚苗栗,组成“新苗军”,为首三人是被称为“抗日客家三杰”的吴汤兴、徐骧以及年仅19岁的青年姜绍祖。

日军在台北至新竹区域展开疯狂“扫荡”,“抗日客家三杰”带领的义军遭到重创,全台义军统领丘逢甲也不得不躲进深山老林与日军周旋。

危难之际,镇守台南的58岁老将刘永福扛起台湾抗日的最高军政大旗。当得知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刘永福义愤填膺,不惜违抗命令也要留在台湾,抵御外侮。

自1895年8月以来,北白川宫能久率领1万多日军直逼彰化。刘永福急令黑旗军统领吴彭年与退守的义军死守彰化。吴彭年等将士率领黑旗军精锐扼守彰化城北的大肚溪,“抗日客家三杰”中吴汤兴、徐骧则统领义军驻防整个彰化的战略制高点八卦山。

8月28日黎明时分,日军集结所有火力向八卦山与彰化城发起总攻。吴汤兴率义军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抵抗,最终壮烈牺牲。这一战中,无数台湾军民惨遭杀害,血染山河。

日军占领彰化后,兵分三路继续南侵。在这种局势下,来自江苏宿迁的将领杨泗洪挺身而出。

1895年9月初,杨泗洪奉命北上反攻。然而,就在乘胜追击日军头目之际,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腹部。杨泗洪将军最终因伤重不治,为国捐躯。

曾文溪失守后,台南门户洞开。58岁的刘永福拖着疲惫的身躯,亲自登上安平炮台,亲手装填炮弹。炮声隆隆,仿佛是他不屈的怒吼。

在1895年6月至10月的乙未战争中,爱国清军与台湾义军前仆后继、奋勇抗敌。约14000名清军将士壮烈殉国,更有无数台湾义军为保卫家园献出生命。

自1895年起

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

一大批志士仁人

率领台湾军民誓死保台

血染山河的爱国热忱和坚贞气节

激励着台湾人民始终心向祖国

持续与日本殖民者展开不屈抗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