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周期详谈


  作者:侯晓瑞/F3044447、Z0015326/

  一德期货生鲜畜牧分析师

  要点速览版

  周期特点

  规律:上涨期短、下跌期长;

  本轮:下行已三年,时长远超历史,规模化是主要原因。

  核心指标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判断产能和价格趋势的核心先行指标。

  市场现状

  截至2025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仍高于国家设定的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产能去化尚未完成,下降速度偏慢。

  未来关注点

  头部猪企的出栏计划、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成本及资金链状况。

  1、猪周期概述与理论基础

  生猪的周期性波动主要由生猪生产的滞后性和市场供需错配引起。在蛛网模型下,生猪生产决策基于当前价格,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较长,从能繁母猪配种到商品猪出栏需要10个月,这段时间内猪价可能会长期以高位(低位)震荡为主。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疫病突发、政策调控、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生产成本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往往会加大猪价的波动幅度,延长或缩短周期时长。

  图 1:猪价传导图

  图片来源: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

  2、猪周期及驱动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多次经历猪周期,影响周期走势最多的因素无外乎疫情、政策等。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近几轮周期走势:

  2014–2018年

  2014年各地政府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等区域划定了“禁养区”,并要求在2016年底前全面关闭和拆除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大量位于禁养区内或环保不达标的中小规模养殖场被迫退出,这导致2014-2018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累计下降了38%左右,由于环保政策延缓了产能的恢复速度,2015年开始的猪价上行周期持续了超过2年。

  对于禁养区外的区域,政府大力支持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场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助,养殖产业向云南、黑龙江、河南、河北等被划定为“重点发展区”或“潜力增长区”的省份集中。环保政策的实施导致养殖成本提升,倒逼产业升级,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成为主力,散户比例大幅降低。2016年后规模化养殖场大幅扩产,供应增加,猪价开启周期回落。

  2018-2022年

  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能繁母猪存栏由2018年4400万头骤降至2019年2800万头,猪价于2019年10月突破40元/kg,并长期处于高位震荡。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国家多部门联动,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稳定生猪供应,如强化屠宰监管,推行“点对点”调运,启动中央储备肉,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最终在高利润及政策的双重推动下,2020年后产能快速恢复,2021年母猪存栏超过4500万头,猪价大跌至10元/kg左右,养殖亏损程度大大超出行业预期。

  非洲猪瘟的出现导致上游祖代产能受损,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处于低位,对应10个月后(2020年4-12月)生猪供应量依然偏紧,支撑猪价长期维持高位,后续随着祖代产能恢复及政策支持,生猪供应逐步恢复。本轮非洲猪瘟引领的周期颠覆了整个生猪行业的供应体系,进一步加速了落后产能的退出以及规模化养殖的增长,养殖主产区由北向南迁移,行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

  2021年,多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的逆周期调控机制,如设定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300万头左右,最低不少于4000万头。

  2022年至今

  规模场养殖程度提升后,猪周期时间被拉长且形态更为复杂。相较于散户为主的市场,规模场资金实力更为雄厚,扛亏损能力更强,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在正常保有量之上徘徊,进而导致行业产能去化过程变得缓慢而纠结,且养殖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抵消了政策性数量调控的效果。同时,行业参与者会基于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预测后期猪价表现,进而调整自身的出栏节奏,这使得猪价走势更加难以预测。

  本轮周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政策干预更加系统化和精准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数量调控,而是从体重控制、二次育肥限制、产能调整等多维度入手,形成立体化调控体系。二是行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的“拼规模”转向“拼效率、拼成本、拼管理”。此外,本轮周期中,期货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养殖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图 2:河南外三元生猪均价

  资料来源:wind,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

  3、总结

  从猪周期持续时间来看,普遍表现为“上涨期短、下跌期长”这一特点与生猪生产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产能恢复速度通常慢于产能减少速度。本轮周期下行周期已经持续三年时间,较历史下跌周期明显偏长,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生猪整体价格下行时,相对小散户而言,大型养殖企业进入与退出成本高,不会轻易停产,只有在达到一定的亏损程度后,产能才能明显出清。

  无论是疫情还是政策推动的猪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都是产能变化的核心先行指标,其存栏量与生猪价格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仍高于国家设置的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后续产能仍有去化空间。未来重点关注头部上市猪企的出栏计划、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成本及资金链状况,它们的生产决策将决定未来生猪市场的供给弹性。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