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里的邯郸味道


(来源:邯郸晚报)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北区东街的“面面俱到”餐馆

“成语菜四绝”之一的面面俱到

10月28日,夜幕降临,邯郸味道小吃街的喧嚣从一碗面开始。

食客端碗而坐,呼啦几口下肚,满嘴生香,暖意顿生。浓郁的夜色里,古城邯郸裹挟着袅袅炊烟,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来邯郸不吃一碗地道的南沿村拉面,就算白来了!这一口,真能把人‘拴’住。”山西运城来邯旅游的王珊笑言。

一碗市井烟火,容纳八方文脉。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这一碗面,满足的不仅是过往旅人的味蕾,更成为邯郸文旅融合、以食促旅的一张生动名片。

成语为媒,烹出文化新味

烟火漫卷,国庆中秋假期,邯郸将美食与成语文化融合,一场“成语菜四绝”的比拼,让邯郸的特色美食再次“出圈”。

“成语菜四绝”包含“内外兼修”“痛快淋漓”“面面俱到”“绝代双骄”等四道菜。其中,“内外兼修”为驴肉火烧,“痛快淋漓”是以邱县蜜薯制成的甜品,“面面俱到”为面食,“绝代双骄”则是由涉县花椒、鸡泽辣椒烹饪的乳鸽和雏鸡。这家“面面俱到”餐馆的菜谱就是“成语菜四绝”。

本地优质食材,辅以厨师的精工细作,让每一道菜都独具风韵。“就拿我们的‘面面俱到’来说,其匠心独运体现于五个方面:磁州窑特制盛器承载,五得利面粉经南沿村百年拉面工艺制成,十大口味汤底可选,配以十二种作料与广平无抗鸡蛋,核心汤底更历经四道工序、七十二小时慢熬而成,遵循‘先喝汤后吃面’,汤鲜面韧,风味卓然。”“面面俱到”的店长乔国超介绍道。

这份匠心,不仅留住了本地食客的胃,更牵动了远方游子的心。国庆中秋假期,餐馆收到了许多来自外地的感谢信。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邯郸人写道:“一口面,一口汤,仿佛瞬间回到了老家门口。”另一位从上海专程来体验的游客则留言:“成语入菜,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谢谢你们让我‘吃懂’了邯郸。”

字里行间,是味道的共鸣,也是文化的回响。一碗面,几道菜,就这样承载着乡愁与记忆,成为连接四方来客与这座古城最温暖的纽带。

百年手艺,守住一面之本

10月28日早上8时,位于邯郸味道小吃街的“古協和沿村面”拉面馆内,非遗传承人王延东开始和面。他不用看秤,盐与水的分量拿捏得恰到好处。

灶台上有两口冒着热气的大锅,一锅白汤用来煮面,一锅是红汤,醇厚油亮,是王延东前一天用酱炒好的羊肉卤,一切准备就绪。

临近中午,面馆门前,人影渐稠。

11时,第一拨客人进来,“老板,来碗拉面。”

王延东利索地抓起一窝碱水面,丢到锅中,浸到滚滚的沸水里,手腕不时上下颠动,竹笊篱随之抖几下。隔个半分钟,他手臂一扬,竹笊篱反扣粗瓷大碗中。此时再浇上那赤红浓醇的羊肉卤,撒上一把香菜,端到客人面前。

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配上店家自炒的辣子、现拌的萝卜小菜……简单,却让人回味不尽。

邯郸老百姓有句老话:“周村的包子,沿村的面。”

南沿村拉面,是声名远扬的邯郸地方名吃。相传起源于清代,原为村民招待宾客、节庆时才制作的“手工扯面”,后渐渐走入日常,成为家家户户的主食。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南沿村拉面从家庭灶台走向市井店铺,成为邯郸餐饮的一张地方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千余家南沿村面馆,遍布各县(市、区)的大街小巷,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我们每天能卖出300多碗。”王延东一边说着,手中不停,只见面团在他指间翻飞,一拉一抖,转眼化作无数根匀细绵长的面条。

如今,位于邯郸味道小吃街的这间面馆,已成为不少游客寻味邯郸的必到一站。

市集烟火,点燃消费引擎

烟火升腾处,最抚凡人心。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人潮涌动,在众多特色美食摊位中,“古協和沿村面”前的长队尤为醒目。

“这碗面,被评为‘不得不吃的邯郸美食’,也是不少游客来邯郸游玩的选择。”古協和沿村面负责人王恒攀说。国庆中秋假期,他的摊位前始终人头攒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被递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手中,令他惊叹的是,仅这一个摊位,每天就能卖出400多碗。

忙碌之余,王恒攀习惯用手机记录下游客的反馈,发到短视频平台上。

一位从天津专程赶来的游客在镜头前赞不绝口:“这面儿特筋道,汤头也香,真叫一个‘入味儿’!”

来自石家庄的年轻游客说:“我们是看了攻略特意来打卡的,名不虚传!这一口拉面,就值得专门来一趟邯郸。”

……

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碗看似寻常的南沿村拉面,以其百年传承的手艺和地道风味,不仅征服了天南地北游客的味蕾,更成为拉动本地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它从街边小店走向特色市集,从地方小吃到文旅名片,见证着邯郸以食促旅、以旅兴商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赵鸿粼 文/影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