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图源:视觉中国
▶北京的王女士在小程序上花费19.9元购买的烘焙“魔法袋”。 受访者供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晚上九点半,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烘焙店里,王女士领取了当天在小程序上抢购的“剩菜盲盒”。“一共3个面包,只花了19.9元就买到了,原价得四五十元。”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首次尝试“剩菜盲盒”,体验感很不错。
像王女士这样热衷于购买“剩菜盲盒”的年轻人正在迅速增多。在北京、上海、成都、兰州等地,“剩菜盲盒”正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消费新风尚。
“剩菜盲盒”逐渐走红
所谓的“剩菜盲盒”,是一种商家将临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以盲盒形式低价出售的消费新模式,商品价格通常仅为原价的1/3甚至更低。这种模式最早源于2016年上线的App“Too Good To Go”。该平台通过连接连锁零售商、食品超市、餐厅等商家,将当天未过期但需处理的食品打折出售。随后,“剩菜盲盒”的销售模式逐渐在世界多地推广。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剩菜盲盒”主要通过一款名为“惜食魔法袋”的小程序运营,商品种类涵盖烘焙、轻食简餐、饮品、卤味熟食、果蔬、鲜花、零食小吃等。消费者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取货的方式,在商家指定的时间段内领取“魔法袋”。
进入小程序后,消费者可以通过顶部筛选栏,自由组合“商家距离”“即时可取”“当前可购”等条件,筛选商品。目前,不同城市覆盖入驻的商家有所不同,除了一些自营的商家外,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连锁品牌。此外,小程序提供的“品牌列表”功能,以可视化方式展示了周边合作商家的地理位置、库存状态和取货时间,方便消费者购买。
随着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国内售卖“剩菜盲盒”的平台不断增多,米粒盒子、八点以后等平台相继涌现,入驻的商家数量持续增加。上班族、学生等年轻群体是购买“剩菜盲盒”的主力。
省钱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记者采访发现,购买“剩菜盲盒”的消费者正在迅速增多。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剩菜盲盒”的讨论量也居高不下,“求地址、求攻略、太划算”的呼声接连不断。“剩菜盲盒”的本质是销售临期产品,相较于传统的打折销售,“剩菜盲盒”为何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消费新宠?
“第一次尝试是出于好奇。”来自湖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某些博主对于“剩菜盲盒”的测评,感到非常有趣,于是通过小程序购买了一个价值14.9元的“魔法袋”,里面有两个原价为35元的吐司:“这直接能满足2至3人两天的早餐,太实惠了!”
来自北京的龚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小程序上发现一家泰餐店售卖“剩菜盲盒”,购买一份29.9元的“魔法袋”就能获得一份打抛饭、冬阴功汤和蔬菜:“它都盛得很满,我觉得非常实惠,质量也不错。”
除了价格实惠外,环保理念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据平台数据显示,每一份“魔法袋”的碳减排量为2.57kg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节约250多双一次性筷子。“每次购买都感觉为减少食物浪费作了点儿贡献。”王女士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
在购买“剩菜盲盒”的小程序上,随处可见环保的宣传语:“每购买一份‘魔法袋’,你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倡导珍惜每一粒粮食,实现零浪费、环保绿色的低碳生活。”这些宣传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环保观念。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未知惊喜+环保价值”的消费模式,不仅重塑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还巧妙地将环保理念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相融合,为食物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颖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开出的是什么。”这种“开盲盒”的随机性和惊喜感,将“库存处理”变成了一场充满悬念的“惊喜体验”。“有时候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组合搭配好的盲盒给了我走出舒适区、探索新发现的可能性。”龚女士说。
体验落差与信任危机
虽然“便宜量大、物超所值”的好评偏多,但记者发现,偶尔也会有消费者“踩雷”的情况发生。
目前市面上的“剩菜盲盒”食品保质期各异。由于大部分商家设置的领取时间在晚上,有些短保质期商品距离过期仅剩几小时。沈阳的李女士就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晚上拿到‘盲袋’,发现里面的沙拉酱蛋糕保质期就到当天,不得不连夜吃完。”
一位美食测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在购买一家面包店的“剩菜盲盒”后,发现里面的食物已经发酸变质。商家给出的解释是,冷藏面包可能放在了常温柜台,因天气炎热导致奶油变质。随后商家表示将全额退款,但博主称自己并未接受,而是希望商家能够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北京的林先生在小程序上购买了一个生鲜“盲袋”。据他描述,15.9元的“盲袋”里有一个三文鱼沙拉卷和一根烤肠。令他不满的是,烤肠并不是店里售卖的商品,这不禁让林先生开始怀疑商家是否借助“盲袋”处理食物的“边角料”。
“我会在购买‘盲袋’前看一下价格与评价,一般会选择评价量大、服务好的商家,同时还会看大家晒图。”龚女士说,这样的“剩菜盲盒”更加真实可靠,也能规避一些购买的风险。
“剩菜盲盒”的本质还是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北京华资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张洪嘉表示:“特殊的消费模式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降低其食品安全责任,商家仍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保障‘剩菜盲盒’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盲盒改变的是食品的销售形式,关键是食品本身无盲区可言。”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它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盲盒商品的经营范围,但目前仍缺乏针对“剩菜盲盒”食品的细化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对于“剩菜盲盒”的监管尚处于灰色地带,这就高度依赖商家的自律和平台的审核。一旦有不良商家利用此渠道处理品质不佳或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
“消费者购买‘剩菜盲盒’时若发现问题,首先应立刻保存证据,如对食品状态、包装及购买凭证进行拍照、录像等,随后可通过与平台或商家沟通要求退款赔偿。”张洪嘉提醒消费者,若协商无果,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若因食用问题食品导致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保留医疗记录、诊断证明等。
“商家经营‘剩菜盲盒’,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定期对产品进行检查,确保食品未过期或变质;若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销售,不可因小失大。”张洪嘉说。
“剩菜盲盒”为解决食品浪费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路径,它的未来发展亟须监管、平台与消费者“三方协力”:监管需要创新方式,平台需要承担起责任,商家需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而消费者在选择时也要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