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籍海洋
推动科技与农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内蒙古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会更坚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底气会更充盈
遍地金黄粮满仓,硕果累累收耕忙。眼下正值秋收的关键时节,丰收的喜讯接踵而至:赤峰市马铃薯亩产6474.8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巴彦淖尔市百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80.34公斤、千亩玉米高产田亩产1421.77公斤,均刷新自治区玉米单产纪录;兴安盟大豆亩产最高达328.59公斤,创下历史新纪录……北疆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牧业现代化的“利器”。丰产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十四五”以来,我国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始终致力于农牧业领域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农牧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坚持在科技成果转化赛道上持续发力,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内蒙古“粮方”里的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中国碗”里“塞外粮”的成色越来越足。
当前,传统农牧业正在告别“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华丽转身。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就要狠抓科技这个关键,才能更好实现藏粮于技,让更多的农牧民挑上“金扁担”。在通辽市科左中旗,昔日“吞水”的传统种植模式变成了按需供水、高效省水的“节水能手”,浅埋滴灌技术正让农业用水场景悄然换新;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曾经零散破碎的“巴掌田”“花花田”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平整的田块,农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在市,过去的沿河盐碱地变成了有名的“水产品”打卡地,“塘—田”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种养结合恢复土地生产力……田野之变,正是我区农牧领域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推动科技与农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内蒙古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会更坚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底气会更充盈。
科技兴农兴牧,人才是基础和关键。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牧业人才。因此,要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持续发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创业补贴等方法,让更多科技人才切实感受到在农牧区搞科研有前途、有奔头,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农村牧区、服务基层。同时,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着力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育才体系,让“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排头雁”。要结合农村牧区发展实际需求,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开展精准化技能培训,提升广大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丰产丰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科技兴,农牧业强。从实验室到农田牧场,从播种到收获,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唯有以科技引擎驱动现代农牧业建设,让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在旷野上结果,才能使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步伐更稳健,才能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