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10月28日,在2025论坛年会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表示,养老金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资本,在满足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同频共振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王文灵提出了三方面思考:一是估值体系重构,从定价、资产、财务资本到运营价值的战略资本。传统金融估值体系建立在资产权属清晰,价值变动相对稳定、结合预测的前提下。然而当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取代厂房机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如何为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有效的确权以定价,从而将数据与算法这些模糊的权利转化为可交易、可定价、可追溯的金融资产。养老金的规模优势能够成为引导估值体系重构的重要力量。
二是时间维度的延伸,从周期资本到跨越周期的耐心资本,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具有前期投入高、长时间没有回报、最终高收益的非线性特征。养老金要实现从周期资本向跨周期的耐心资本转变,就要重塑长期投资价值曲线,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延长投资视野。
三是风险评估方面,从关注波动的方差管理到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风险管控,短期市值的波动更像是路面上的颠簸,而真正的风险是无法达到目的地,即无法跑赢长期通胀、错失时代增长的红利,实现风险管理从对价格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价值长期实现的前瞻性管理。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贯穿资产配置,同时执行同步管理,全链条的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控体系。
王文灵指出,近年来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给养老金投资带来丰厚回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一方面,要找准定位,积极创设适合的科技创新投资产品,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本的优势,支持新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