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家医疗机构配备医务社工


  本报讯(记者何蕊)今天,市卫健委介绍,目前,293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发展787名医务社工,吸纳9803名志愿者。

  社工干医务,与医护最大的区别是服务内容。他们不疗伤治病,而是提供“心疗”。“2020年起,本市发展医务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助力破解卫生健康发展难题。”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建辉介绍,5年来,医务社工联动志愿者在临床科室和门急诊一线,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医患沟通、医疗救助等服务;提供导诊陪诊公益服务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工作,协助破解健康服务难题;创新推动医艺融合,将艺术疗愈引入病房和门诊,让医疗服务更具人文温度。

  “自2023年9月起,医务社工深度参与到我们中心家医签约、健康宣教等工作中,构建起‘医护+社工+志愿者+家庭’四方联动的社区健康服务模式。”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琳心里有笔账,医务社工上岗后,该中心门诊量较模式开展前增长52%,家庭医生签约率与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别提升17%和10%。未来,该中心还计划将服务延伸至居家安宁疗护等领域。

  经过5年努力,本市对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的基层卫生机构给予政策倾斜与培育支持,确定了15个基层培育基地、229家基层培育单位,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逐渐将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

  王建辉说,倡导医疗机构将医务社工融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康复医学、肿瘤、安宁疗护等领域专科化发展;同步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依托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北京地区医务社工服务规范与指南,逐步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品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