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片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B区)建设项目一期项目概况总投资1.8亿元占地2.5万平方米位于自贡高新区两岸科创片区建设科研试验用房及辅助办公用房综合楼及其配套设施等今年计划投资1.5亿元项目进展今年3月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70%计划11月实现所有主体封顶并于年底竣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行晓艺 庞琪 文/图 10月21日,自贡高新区两岸科创片区,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B区)建设项目一期现场,机械轰鸣声、工具捶打声、钢条焊接声,声声交织;吊车伸展钢铁巨臂,将重达2.5吨的檩条、钢柱等材料缓缓吊往5号楼。 中试基地是破解科研成果与市场不吻合、中试环节缺场地难题的关键平台。它如同“孵化器”,通过在大规模量产前开展小批量试生产、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11月所有主体封顶,年底竣工,必须冲刺!”项目建设方——自贡市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帆给出两个关键节点。他表示,待5号、6号楼建设完成后,项目主要大楼将全部完成主体施工,离整体竣工又近了一步。带“小本子”督工,交叉施工赶工期 走进项目建设现场,“加压奋进”“提速攻坚”等标语格外醒目。门口,满载钢材的运输车排着队有序进场。往里走,可见4栋标准化厂房已封顶,工人正进行外墙刮腻子、抹灰作业。 1号楼内墙保温完成75%、2号楼内外墙抹灰完成90%、6号楼钢结构安装完成58%、5号楼钢结构安装完成52%……项目经理刘健给记者展示了一连串进度数据。他坦言,受今夏持续高温影响,施工进度滞后一个多月。“我们正开足马力赶进度,目前已基本追上原定计划。” 进度是如何赶起来的?把工程量分解到每一天,建立动态日报、挂图施工,是刘健的常规操作。“当天的工作量必须当天完成。”他摊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工程的进度。每天下班前,刘健会把当天完工量逐一汇总,并提前安排好第二天的任务。 第二个办法是优化作业程序。“我们采取交叉施工的方式,钢结构主体抓紧焊接,同步进行室内防水、砌墙等工作。这样不仅是为了赶工期,也是为了应对天气挑战。”业主方项目负责人陈亮告诉记者,秋冬季节环保压力较大,所有工作都要靠前安排。 在4号楼前,陈亮指着建筑介绍,这栋楼层高达10米,跨度达12米,材料转运面较大,施工难度不小。“为了提升施工效率,我们决定采用高支模施工工艺,并同步增加施工作业人员和起重机械设备。” “后续还会再上人、上机器!”刘健说,目前现场施工人数已增至150人,接下来会再补充,预计总人数超过200人。同时,根据施工内容,增加起重机、登高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聚焦需求建项目,吸引高校来考察 “1号、2号楼是办公大楼,剩余4栋楼是科研试验用房。”王浩帆透露,在项目启动初期,他们与自贡高新区发科局等相关部门一同实地调研了成都、内江等地的中试平台建设情况,并征求了现有合作科研院企的需求意见。“相比A区,B区新增了更多服务。”王浩帆说,科研试验用房将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检验检测、评估认证、中试熟化等服务;办公大楼主要承载青年共创社区、商务政策等服务功能。 已在A区“落户”的科研院校和企业嗅到信号,提前行动起来。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其中之一。11时,记者在建设现场见到该校中试平台运营专员郭凯敏。“刚在对接学校一个新的中试项目,如果谈成的话,有意愿在基地落地。”郭凯敏介绍,四川轻化工大学已有高盐难降解废水处理工艺及装备开发、聚酰亚胺薄膜两大项目在A区开展中试工作。“我们已到B区考察过,后续学校老师如有好的项目,会积极推荐到基地来。” “被吸引前来的不止本地高校。”陈亮介绍,项目建设期间,已陆续接待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团队,甚至还有部分潜在投资方前来考察。 “基地的定位是‘立足自贡、辐射川南、融入成渝’,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相关中试项目。”自贡高新区发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A区已有1个省级中试研发平台、9个市级中试平台,累计实施硅碳包覆负极材料关键技术开发等中试项目15个。“现在储备的项目已超过10个,只等B区竣工投产。届时,落户自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有望从30%提升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