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教育模式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教育是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举措。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地理科学学院依托国家自然基金科学传播类项目“黄海湿地自然教育模式与实践路径——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项目编号:4254204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服务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地理科学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G49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3JDSZ3145)等课题,立足自身国家一流专业地理科学、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地理科学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优势,面向中小学教育,探索构建了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对标构建东部沿海地区海岸湿地自然教育特色示范带的要求,实行跨学科融合,重构“认知—情感—实践—创新”四维能力体系,实现以自然为核心场景的复合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将盐城的红色文化、海洋蓝色文化、湿地绿色文化和海盐白色文化全面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打造配套实践基地体系。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构建多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基地,涵盖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条子泥和高泥湿地等。重构了自然教育科普队伍,由高校教授、中小学名师、遗产地管理者组成,形成了“政府—学校—社区”全方位、多层次协同科普团队,并与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探索自然教育实践模式。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重点探索出3种实践模式。一是场景沉浸模式。依托湿地核心区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参与者在真实生态场景中观察鸟类迁徙、植被演替、滩涂利用等。二是多主体协同模式。形成政府、保护区、高校、社会机构的协同融合。三是分级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设计差异化自然教育内容、趣味认知、生态科考、湿地论坛等科普课,不断扩大中小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创新自然教育实践路径。面向中小学开展自然教育,引导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在自然大课堂中参与体验,提出真问题、进行真实践、实现真成长,增强对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立足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聚焦全球候鸟栖息地,重点探索“全球候鸟迁飞生命线”自然教育实践路径、“微观生态探秘”自然教育实践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教育实践路径、社区参与式保护的自然教育实践路径,为其他沿海地区自然科普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世界沿海地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盐城方案”。(李传武 朱天明 吴恒仲)

·广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