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精准兜底 更要“造血”赋能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韩雪茹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摆在突出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织牢监测帮扶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既守得住底线、又能激发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防止返贫致贫的核心在“精准”,难点也在“精准”。当前,内蒙古建立起“农户自主申报+数据筛查预警+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通过引导农牧户自主申报、建立“自上而下”行业部门数据信息预警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组、村、乡、县四级网格联动排查机制等多项措施,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及时纳入监测范围。正是这种“一户一策”的精准识别与帮扶堵住了“监测盲区”,也避免了“政策空转”,真正把帮扶资源用在刀刃上。

  防止返贫致贫的关键在“长效”,重点在激发“内生动力”。如果说精准监测是防止返贫的“第一道防线”,那么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则是守住底线的根本之策。在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摸索出一条“村党支部+村集体产业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产业致富新路子;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紧扣“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高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逐步形成种养互促、草畜两旺的良性循环;兴安盟紧盯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充分发挥“兴安家政”劳务品牌带动就业作用,构建“需求摸排+技能培训+就业推荐+跟踪保障”的全链条劳务输出服务矩阵,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在内蒙古,各地各部门围绕特色产业、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关键领域下功夫,将“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发展。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必须守住的民生底线,也是检验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只有在精准监测上再细化、在产业帮扶上再深化,才能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底气。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