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称多战“虫”记


俯瞰称多县城。本报记者 马振东 实习记者 鲁东 摄俯瞰称多县城。本报记者 马振东 实习记者 鲁东 摄

微创手术。

草原上宣讲。

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牧民示范净水器用法。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马振东摄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牧民示范净水器用法。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马振东摄

通天河的水,驮着雪山的清辉穿境而过。4500米的海拔上,牦牛群踏着晨露漫过坡地,散落的藏式帐房如同被阳光吻过的星辰,嵌在青藏高原东部的褶皱里。可这片壮美天地曾藏着隐忧:高寒缺氧的气候让棘球蚴虫得以蛰伏,野生啮齿类与家养犬只织就密集的宿主链条,“人畜共居”的日常里,包虫病悄悄啃噬着6.02万农牧民的健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这句承诺越过昆仑山,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便燃起了战“虫”的火种。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远程会诊屏幕上跳动的影像,流动医疗车碾过泥泞的车辙,藏语宣讲里滚烫的真心。这场跨越数年的较量,终在数据与笑靥里,写就了一份平实质朴却震撼人心的民生答卷。

千里传技:高原手术灯的“本土化”亮灯

高海拔的称多县的手术灯亮起,从来不是平原技术的简单平移。2020年9月之前,称多县的外科手术还多是“开腹见血”的传统模式——包虫病患者要去西宁治病,得在颠簸的山路上耗时耗力,术后恢复更是漫长。改变,始于一群跨越千里的身影。

那天午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帮扶医疗队,带着腹腔镜器械走进称多县人民医院手术室。16岁患者的腹部被划开数个5毫米至12毫米的小口,摄像头将腹腔影像投在屏幕上,手术器械隔着皮肉精准操作。当发炎的阑尾被取出时,手术台边的县医院麻醉科医生达哇才让攥紧了拳头——这不仅是全县首例腹腔镜手术,更是给高原微创医疗撬开了一道缝。

五年后的2025年8月,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宏伟副院长带队再赴称多,腹腔镜与射频消融技术直接对准了包虫病。94例免费筛查、4例手术,成功率100%的背后,是达哇才让们无数次的“试错”。

“内地氧流量0.8升/分钟,在这儿根本不够,血氧会像雪崩似的掉。”他指尖反复调整麻醉机旋钮,终于将数值定在1.0升/分钟,搭配优化的药物配比,把术中风险降到最低。术后护理更藏着“高原智慧”:藏药浴消炎,酥油茶配糌粑补营养,患者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缩短了3天。

技术留得下,才是真帮扶。作为国内包虫病领域的执旗者,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称多县人民医院签署了包虫病防治医联体合作协议,在张宏伟推动下,“远程会诊—分级诊疗—数据共享—人才培养”的闭环悄然成型。

新疆专家的会诊结果48小时内就能通过屏幕传到称多,17例重症患者因此免去奔波。“轻症就地做、重症转新疆”的规矩,让拉布乡的索某某感慨“以前得去省城西宁,现在县医院就能治”。

“1+4”带教机制里,1名专家带4名本地医生,每年8名到10名技术骨干成长起来,如今县医院6名医生能独立开腹腔镜,乡镇卫生院也能做基础筛查。

2025年的报表上,一行数字格外醒目:包虫病发病率同比下降1.3%,规范随访率、管理率双双达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串数字背后,是跨区域协作的体制优势,让高原手术灯实现“本土化”亮灯。

网织草原:穿破山海的 “健康接力”

珍秦镇中心卫生院的DR机荧光屏亮起来时,诊室外的走廊里还飘着牧区的青草香。这里是全县5镇2乡防治网络里的关键节点,22名村医分片包户,2名专干统筹协调,他们的脚步早已踏遍全镇及周边11个行政村的每一寸土地,将防治服务送到1.2万群众身边。称多县太大了,最远的尕朵乡距县城近300公里,冬有雪封路、夏有泥石流,固定医院的辐射力终究有限。战“虫”的关键,是让服务跟着牧民走。

乡镇卫生院是这张网的“根基”,珍秦镇中心卫生院里,B超机、心电图仪摆得整齐,38人团队里24人专司包虫病防控,从筛查登记到药物发放,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细致。

“政策再好,落不到帐房里也是白搭。”院长才文卓玛拿起一本筛查台账,今年1278人次的筛查量,比去年多了21.71%。

国家“三免一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免费筛查出的阳性患者,符合手术条件的走“零支付”绿色通道,吃药的当场建档领阿苯达唑,连家养犬都能定期免费驱虫。村医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把筛查设备扛进帐房,用藏语细细解释检查流程,让牧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诊疗。

比卫生院更“活”的,是松求多杰开了十二年的流动医疗车。车身上“健康青海”的字样被风雨磨得发白,握着方向盘的手上的老茧记录着300公里的单程险路。“通天河边的路最吓人,冬天雪一化,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冰河。”松求多杰说。

但他和同事们从未间断——车斗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B超机、驱虫药、藏汉双语的科普手册,每年跑下来,能补上固定点80%的覆盖盲区。

最难的不是翻山越岭,是撬开牧民心里的“疙瘩”。

“以前有人说‘查出病是命’,还有人怕手术花钱,拖着不治。”县卫健局重传科科长白玛永珍见过太多遗憾,便想着法子“接地气”——把防治知识印在藏毯、搪瓷缸上,牧民用着用着就记牢了;马背宣讲队的小伙子们把科普编成藏语说唱,传进草原上的帐房;学校“健康第一课”、寺院专题宣讲同步开讲,群众知晓率慢慢从60%涨到90%,学生更是达98.2%。

清水河镇的才某某,曾是最固执的那个。早年查出病时,他攥着诊断书蹲在帐房外,“我要是倒了,老婆孩子怎么办?”直到13岁的女儿也被查出感染,他才硬着头皮陪孩子去新疆手术。看着女儿拆线时的笑,再加上白玛永珍全程当翻译、新疆医生耐心解释,他终于松了口:“娃能好,我也能好。”今年夏天,才某某做完手术回家,草原上的风掠过他舒展的眉头——这张网,不仅筛得出病灶,更暖得了人心。

温情闭环:慈善与医疗的“双向奔赴”

68岁的土某某摸着重获轻盈的肚子,坐在炕头上笑出了一脸褶子。16年的包虫病,让他连弯腰喂羊都费劲,可一想到手术要花钱、要出省,就一直拖着。直到今年6月,青海省慈善联合总会的人找上门:“去新疆手术,一分钱不用花,吃住路费都报销。”

这不是偶然的帮扶。自2015年中华慈善总会启动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以来,461名青海患者已因此重获健康。2025年,青海慈善总会再深化与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合作,不仅包手术费,连患者家属的交通费、食宿费都全额报销。土某某和妻子坐上去新疆的车,术后第九天就出院了,“政府帮着查,慈善帮着治,医院帮着好,这日子才有奔头。”

和土某某同批去新疆的,还有32岁的多某某。她以前最远只到过西宁,抱着忐忑上车,没想到新疆的医生会用藏语说“别怕”,护士会给她带甜甜的葡萄。术后一个月回家,她端起酥油茶的手不抖了,体重还长了5斤。

“不是冷冰冰地治病,是真的把我们当亲人。”多某某的话,道出了“慈善+医疗”的真谛——不仅要治身体的病,更要暖心里的寒。

这份温暖,正变成长效的守护。“截至2025年8月,全县现管包虫病患者1030人,三年累计筛查18.1万人次,覆盖率达92.6%,2024年患病率较上年下降1.3%。”县疾控中心包虫病防治科负责人仁增巴毛的一组数据,勾勒出闭环运行的成效。

更重要的是,慈善资金不仅仅花在“救急”上:一部分用来给基层添设备,一部分支撑本地医生去新疆进修,县卫健局局长才文桑周说:“以后要让轻症在本地治,重症有地方治,慢慢实现‘自己人能办自己事’。”

这便是称多的战“虫”闭环,政府搭台筛查,医疗唱戏治病,慈善兜底解忧。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让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民生温度,这正是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活注脚。

通天河的水依旧东流。松求多杰的流动医疗车又出发了,车斗里的B超机嗡嗡作响;珍秦镇的诊室里,年轻医生正跟着远程屏幕学操作;土某某在羊群里直起腰,多某某给女儿梳着辫子——雪域称多的战“虫”记,没有惊心动魄的高潮,却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里,写满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践行。

风掠过草原,带来新生的希望。这场静默的战役,仍在继续,却早已写下了最温暖的答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