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珍正在排练节目(资料图片)。刘淑珍 提供●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李玉清
“红花儿开得胭脂染,白花开得赛粉团,赛拼盘,哎哟哎嗨哟,杨柳枝上川子莲……”10月25日,在六师红旗农场曲子戏班排练室内,刘淑珍正和戏班成员一起排练新疆曲子戏。年逾花甲的她容光焕发、精神矍铄。
新疆曲子戏,俗称“新疆小曲子”,是一部流动的边疆文化史。早在清朝末年,这种融合了陕西眉户、兰州鼓子及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地方剧种便开始在天山南北传唱。经过百年沉淀,形成了36大调、72小调的丰富曲调体系,宛如一部用音符写就的边疆史诗。2008年,新疆曲子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作为新疆曲子戏第五代传承人,刘淑珍深感责任重大:“师市党委、农场党委都很支持我传承曲子戏,希望能让年轻人爱上曲子戏,把曲子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谈及与曲子戏的结缘,刘淑珍打开了话匣子。1951年,她出生在甘肃酒泉,后随母亲来到新疆。年轻时的刘淑珍爱唱爱跳,她的大伯喜欢唱戏,在耳濡目染中,她渐渐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97年。那时,刘淑珍跟着朋友来到农场的老年自乐班观看戏曲排练,随口唱了几句,没想到她的嗓音被老师相中。“老师说我的嗓音条件好,是唱戏的料。”就这样,时年46岁的刘淑珍走上了戏曲之路,这一唱就是近三十年。
从最初的业余爱好者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刘淑珍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在她的带领下,红旗农场曲子戏班从起初的四五人发展到如今三十多人,日渐红火。戏班不仅传承《李彦贵卖水》等经典剧目,还创作了《红旗农场好地方》《岁月如歌谱新篇》等反映农场变化的曲目,每年演出百余场。
“以前只是农闲时自娱自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戏,还经常受邀去外地演出。”刘淑珍说。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依托新疆曲子戏、迷糊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师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刘淑珍和戏班成员不断探索创新。“曲子戏一定要‘接地气’,就是要多创作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戏。”每一场演出,戏班的演员们都拿出看家本领,将戏本故事演得惟妙惟肖。
刘淑珍介绍,新疆曲子戏唱法丰富,演出形式灵活,有时候直接“清唱”就可以,不需要服装道具,很容易上手。正因如此,前来学艺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大家都是出于爱好,听了戏就上台来学唱几句,更有甚者,戏班的演出场场不落。”她说。
“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爱听、爱唱,非遗已经融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唱起来就能体会到喜悦。”红旗农场居民朱桂芳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红旗农场,曲子戏早已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更成为了职工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的红旗农场,成立了曲子戏协会,有了专门的排练演出场地,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爱好曲子戏的传承者。曲子戏进社区、下连队活动,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曲子戏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非常喜欢。每天大家一起唱,相互交流,提高技艺。”居民杨立秀的话印证了曲子戏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些年,刘淑珍先后获得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老有所为之星”等多项荣誉,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执着。
“一有时间,我们戏班就会给职工群众唱一唱曲子戏,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韵味。”刘淑珍说。
夜幕降临,红旗农场公园的戏台上,刘淑珍的水袖再次舞动,婉转的唱腔在夜风中飘荡。台下,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孩子们跟着节奏轻轻摇摆,眼神中闪烁着对这门艺术的好奇与喜爱。
“我是第五代传承人,我将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将曲子戏一代代传下去。”刘淑珍的目光坚定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