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受损,排尿也会失控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谢静 济南报道

  脊髓,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信息高速公路”,负责传递大脑和各个器官之间的指令,排尿也不例外。一旦这条“高速公路”因为意外或疾病受损,排尿的指挥系统就可能失灵。这不仅会导致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尴尬情况,还可能引发反复感染、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不过,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通过科学评估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很多患者的排尿功能都能得到显著改善。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魏慧做客《壹问医答》直播间,详细讲述了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康复的相关知识,为患者及家属送上实用指南。

  脊髓如同身体的“信息枢纽”,大脑的“排尿指令”与膀胱的“尿意信号”需经脊髓传递,排尿依赖膀胱与尿道括约肌协调,而这一过程由大脑、脑干、脊髓共同调控。

  魏慧介绍,脊髓损伤后枢纽瘫痪,大脑与膀胱失联,排尿系统就会失去控制。她提到:“同样是脊髓损伤,有人憋不住尿,有人尿不出来,损伤位置很关键。”

  脊髓腰骶部有“排尿低级指挥中心”,若损伤位置偏低,伤及该中心,就会导致尿潴留(尿不出来);损伤位置偏高(如胸椎、颈椎),就会因“失控”引发尿失禁(憋不住尿)。魏慧强调,排尿障碍多在受伤时发生,但初期脊髓“休克”,常表现为尿潴留,几周或数月后神经恢复,可能转为尿失禁,或者失禁与潴留并存,易被误认为“后期新问题”。因此需从受伤那一刻起,就科学管理膀胱并终身随访。

  关于康复“黄金时间”,魏慧明确“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启”,早期分两步:先尽早置导尿管为膀胱“减负”,待病情稳定后再开展后续治疗。“康复与临床救治同步,早期保功能、后期促恢复,才能最大程度利用神经可塑性。”魏慧说。

  精准评估是康复的基础,康复科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排尿日记、B超测残余尿量及关键的“尿动力学检查”,会将排尿障碍分为三类:亢进型(尿频尿急)、懒惰型(排尿困难)、失调型(膀胱尿道“内讧”致尿液返流),并据此制定方案。  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是关键。“最常见错误是不按方案导尿或乱喝水,这容易引发感染、结石。”魏慧提醒。

  排尿障碍常常导致患者自卑、焦虑,康复科医护人员一般会通过访谈评估情绪,帮患者设定小目标(如掌握导尿)重建信心,鼓励加入康复小组,必要时对接心理咨询,同时疏导家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