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
平日里,杨振宁先生的相关文章,读了多篇;我对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有兴趣。关于杨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文能够熟识且运用,在叹服之余甚至暗想,这科学知识之外的诗文内容,莫非还是促进其科学成就的因子?前不久购存了他的文集,对他的古典诗文造诣,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虽早想由此角度,写一点文字,不料居然在杨先生逝世时才勉力写记出来——也只能借此表达悼念之忱。

杨振宁


杨振宁文集:《晨曦集》与《曙光集》
一
1993年,杨振宁“荣休”之际,在晚宴发表了情绪浓郁的答词。结尾处,他以古代诗句来表叙心意:我六十岁那一年,我认为自己有一很大的发现,也可以说很深的觉悟,即:生命是有限的。……于此,我想起大约一千一百年以前,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下的不朽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仅想起了古人名句,他还引申到现代:“本世纪初,另一大作家朱自清,他也是我父亲的朋友,把那两句诗改成了这样:‘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前后引用古今名家诗词,展现了自己对命运的理解,同时不言自明地吐露出对未来的期许。
文学与科学之间,有时会有一种特别异常的关系。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一文中,说过这样一个事例。他说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按:狄拉克,英国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曾想把他的文章风格写下来给各界的朋友们看,可“始终不知如何下笔”。一次,他在读到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答侯少府》一诗中“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两句时:“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杰出诗歌的丰富内涵,不仅可以表现人类精神的丰富,同时可以解说科学难能描摹的景象。当然,这需要杨振宁这样站在物理学高峰的大家方能发现抽绎出来。
杨振宁在早年求学期间,便根植下了经典文学作品的种子。他在纪念友人,我国杰出物理学家邓稼先的文章中,就由邓稼先的步履: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这样曾经的马革裹尸的战场,回忆起了大学期间的往事:不知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这是唐代人李华的著名骈赋文字。骈赋文章,讲求偶辞俪句,声韵铿锵,想来当时的背诵,定然引发了两位热血青年的慷慨激情。
杨振宁引述中国古文诗词,在集子中还有多处,有时还活用。譬如在《父亲与我》一文的结尾,说到自己参加了香港回归的活动,想到了父亲——“他(父亲)却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躬逢这一天的历史性的盛典。否则,他恐怕会改吟陆放翁的名句吧:‘国耻尽雪欢庆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在1983年杨振宁为庆祝六十岁生日时,出版了一部选集。选集前面,他置放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著名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以此种方式表达对诗人、诗句的喜爱与尊敬。
在一篇相对通俗的论文《对称和物理学》中,他细致介绍了苏轼的一首极富特点的回文诗:“图中展示的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的一首诗,它由八个竖行组成,每行七个字,这是标准的中国诗的形式。这首诗可以竖直向下读,从右边第一行开始,接着读第二行,以此类推。但是,它也能够倒着读,从第一行(第八行)底部向上读,接着按同样的方式读第七行,如此等。用这两种方式读来诗都很美,都具有正确的音步和恰当的韵脚。”谈到诗作,一般而言还是较为容易的,可论及音步、韵脚,水平就更上一层了。杨振宁引用的是苏东坡这首《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类诗虽有游戏的成分,可亦颇多智慧显现。在这里,杨振宁除去说明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熟稔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此诗,展现出自己所想表达的物理学中“对称”的概念。
诗词不仅可以与科学在更高层面上相通,在表达人的情绪时,更透露出社会的认知。2007年,在一篇选集前言中,杨振宁为了说明在抗战艰难岁月中文化人的感触时,引用了著名学者陈寅恪的诗作。“1938年夏清华、北大及南开三校迁到昆明,成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由于校舍未造好,文法学院暂迁蒙自。陈寅恪到蒙自后作了一首诗。”诗为《南湖即景》:
景物居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
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这首写于特别时期,表现思想较为繁复,解读不易的诗作,杨振宁在后面这样说:“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按:原文前面引用了鲁迅及王国维的文辞)他认为这些诗文,展现的是时代“长夜”的情形。这样深刻的感触,透露出杨振宁的认知力及绝非一般的文史修养。
二
由于对古代诗词的熟稔,杨振宁自己还作起了古体诗。2004年,他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归根反思》。其中引录了他写的一首诗。诗的前面有一小节文字,介绍写作背景:“今年我即将八十二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六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有感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诗名为《归根》: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诗作后面注中说:“首联取自骆宾王诗句。‘三旋律’指我最近一篇演讲的题目:《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题旋律:量子化、对称与相位因子》。”杨振宁引用的唐诗人骆宾王诗名为《浮槎》。这两句正表现了诗人年青时对自己禀赋的自信及追求的高远志向。杨振宁引在这里,正可谓借他人之口来表达相同的自信及抱负。
2005年,杨振宁在《追忆陈省身先生》一文中,谈到物理、数学中的极为微妙联系时这样说:“我告诉他(陈省身)我从西蒙斯那里学到了漂亮的纤维丛理论以及深奥的陈省身——韦尔定理。”“我说,令我惊诧不止的是,规范场正是纤维丛上的联络,而数学家是在不涉及物理世界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我又说:‘这既使我震惊,也令我迷惑不解,因为,你们数学家居然能凭空想象出这些概念。’他立即反对说:‘不、不,这些概念不是想象出来的。它们是自然而真实的。’”
杨振宁对此颇为“震惊”。他自述不知“为什么造物主选用了‘自然而真实’但是极抽象的数学观念,来创建物质世界,恐怕将是永远不解之谜。”基于此,他写了一首五言诗: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诗的最后一句,一口气排列了从古至今的五位大数学家: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他们在数学领域,尤其几何学方面均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数学家陈省身能够排列其中,着实难能了不起。
三
从回忆文章可知,杨振宁对古典诗文爱好的最初培育,正是自己的父母。他的父亲,是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教授。父亲留学期间,母亲在家里,教幼年的杨振宁认字约达三千个(这个数字今天看已经很不少了)。进私塾,杨振宁记得学过并背诵过一部《龙文鞭影》。“龙文”是汉代时西域的骏马名,相传只要看到鞭子舞动的影子,便会健疾奔驰。书名寓着孩子们读了此书,就会成为人才骏马之意。此书内容大都出自史书及其他经典中的故事典故,形式按照儿童习性,四字一句,按照韵脚编排,一书读来,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事件,及其他文化知识,能得一大概了解。此书是当时传播广泛,极为有名的发蒙读物。
父亲在厦门任教期间,虽然教了幼时杨振宁一些物理、英文及鸡兔同笼的数学知识,还教杨振宁读了不少唐诗,还教授了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唐虞夏商周,……”甚至一些干支顺序八卦等文史科知识。在一般的学习之外,杨振宁父亲让人教授他读《孟子》,是笔者认为可见其识见的重要一页。
杨振宁天赋异禀,是早早便显现出的。在九、十岁时,他父亲就知道他有很强学习数学的能力。到了十一岁进入初中,他这方面的能力就突显出来。杨振宁甚至感觉,此时父亲若教他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这是早期大学或高中的课程),他一定可以学习很快,成绩会让父亲高兴的。可在这时,父亲却出乎意外地选择了加强文科内容的学习:“我初中一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知识丰富,他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振宁父亲的这样安排,对今天的教育者、学习者,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文、理科,它们应该相通甚至互补。这次阅读背诵效果,从小处说,今天我们读到杨振宁的文章,清晰可见其简洁,顺畅,逻辑性强,说理充分的特点,而这,正是古代经典中少有的“孟子”特征;往大处说,用杨振宁自己的话:“《孟子》中有许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整个人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当今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一些学科的取消,更让人产生一些“文科”有用与否的担忧。不过,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往可知,科技急遽发展,甚至似乎威胁到人类存在意义之时,反而更加急迫需要有思考人类命运的人文思想的出现;需要有如文艺复兴时期那批思想精神巨人的出现。具体到本文,需要有思维高度、广度,有为人类探寻未来精神通道的“孟子”式人物出现。他们得引领人类走出精神困境,也给科技未来发展的趋向做出合切判断。站在科学高峰的杨振宁,他的精神境界,科技成就,仍然与他所获得的人文养分密不可分,是他解读社会、科学问题的认知基础。杨振宁具有深湛文史学识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启发价值意义,尤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