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双新村,无人快递车行驶在村道上。新华社发

工作人员将可重复使用的纸箱投入快递包装回收箱内。新华社发

工作人员在邮件处理中心智能分拣流水作业线上工作。新华社发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四五”铿锵印记】
截至10月11日,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500亿件,较2024年达到这一节点提前了37天。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不仅刷新了行业发展速度纪录,更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经济稳中有进的直观注脚。1500亿件包裹的洪流,深入大漠戈壁,通达智能产线,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流动中国网,生动映照着区域协调、经济互动的蓬勃景象。
这幅充满活力的经济画卷背后,正是“十四五”时期以来邮政快递业不断刷新的数据与持续增强的韧性。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快递业务量从2020年的830亿件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1750亿件,年均增长20%左右;业务收入从2020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万亿元,年均增长11.3%。行业规模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邮政快递业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力量。
织密普惠网 民生保障更坚实
“以前村里收快递要去镇里代办点,现在智能柜就在村口,网购农具第二天就能到。”浙江义乌赤岸镇雅端村村民张文强说。依托“邮快合作”模式,义乌所有行政村实现快递服务全覆盖,邮快共配日均处理量超8000件,人均投递效能提升6倍以上。
作为我国快递业务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义乌的快递网络正以惊人速度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义乌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26.3亿件,较2020年的71.7亿件增长了近80%。
这种普惠底色在边疆地区更显珍贵。“以前送邮件到普玛江塘乡,得在颠簸的土路上跑大半天,饿了只能啃干面包,现在新路通了、新车换了,当天就能往返,还能吃上热饭菜!”谈到这些年邮政快递的发展变化,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邮政分公司工作人员次仁曲巴深有感触地说。
这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长期扎根全国海拔最高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邮路,亲眼见证着这里的变化:乡政府新建了交邮快合作站,邮车从老式货车换成载货量更大的新车,投递频次从每周两班增至五班,村民网购的衣服鞋帽、小家电当天就能收到……如今,1602条投递邮路如同高原神经网络,使西藏全面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此外,邮政快递业的城市服务同样在升级。在广东深圳龙华邮政支局的智慧邮局里,市民王女士按照指引完成自助寄件:“关注公众号填信息、人脸识别、扫码付费,全程不到3分钟,比以前排队方便多了。”据工作人员介绍,自从2020年转型智慧邮局,该邮局服务效率提升40%,还优化出227平方米场地用于拓展新业务。
目前,全国已建成规模以上邮快件处理中心1300个,专业物流园区超过40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达42万处,实现了服务网络城乡全覆盖。今年前8个月,邮政快递业支撑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陕西、新疆、贵州、青海等地快递业务量增幅均超过30%。
从数据到实践,我国已构建起“城乡一体、边疆贯通、全域覆盖”的普惠服务网络。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指出,“十四五”期间,邮政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物畅其流为努力方向,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邮政快递的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放大,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激活新引擎 发展动能更强劲
“墨脱路况特殊,公路‘双进单出’,遇上堵车就得攒几天的件,但有了智能分拣设备,再多的包裹也能快速分好。”西藏林芝墨脱县邮政分公司乡邮员扎西旺秋说。据悉,在林芝邮政转运中心,投入500万元的全自动分拣线每小时可处理1.2万件快件,准确率达99.9%,效率较人工提升4倍,让松茸等生鲜特产得以快速中转——这是邮政快递“科技赋能”在高原的实践,更是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从核心技术应用看,近年来邮政快递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截至2024年底,全国邮政快递行业应用无人机超300架,累计投递快件近300万件,双层包件分拣机、智能搬运等先进设备已陆续投入使用,大型分拣传输设备与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加速演进。快包全程时限从2020年的69.57小时压缩至56.6小时,特快全程时限从56.68小时压缩至42.3小时,单日最高揽收量达7.29亿件,服务稳定性、时效性跻身世界前列。
此外,在不同场景下,智能技术的落地也让寄递服务更高效、更精准。中通打造了“安全智慧大脑”,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24小时不间断自动识别安全隐患,实现了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跨越;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狼族”机器人系列,实现了从仓储到运输环节的深度自动化,入库效率提升6倍,运输成本降低60%;圆通为快递员配备“AI助手”,智能规划揽派路线,为每位快递员每天节省30至60分钟工作时间;顺丰速运则在广东佛山正式投运百辆氢能重卡,用于点对点干线运输,为行业构建“全链路零碳物流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邮政业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在邮件快件收寄、分拣、运输、投递、仓储、客服、管理等环节得到了积极应用,对生产与服务、管理与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华荣指出,在城乡经济循环中,邮政业也运用科技创新手段,通过加强智能化装备投入、加快无人配送技术应用以及完善冷链寄递设施等举措,提升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运转效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增收。
此外,科技赋能不仅提效,更成为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邮政快递收寄成本下降38%,处理成本下降55.8%,运输成本下降15.5%,投递成本下降43.7%。此外,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其中邮政快递业贡献2800亿元,为实体经济减负提供有力支撑。
畅通双循环 服务格局更开阔
“以前苹果熟了要自己拉到县城卖,遇上雨天烂一车,现在好几家快递公司在村口设了收寄点,打包、发货一条龙,北京的客户第二天就能收到新鲜果子!”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果农王军礼的感慨,正是快递服务深度融入乡村产业、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生动缩影。
在四川凉山,特色搭乘快递“快车”驶向全国。当地顺丰快递站点已成为揽件量最大的地区物流枢纽,站点负责人赵洪的“水果日历”记录着当地的物产节奏:三月枇杷、盛夏蓝莓、金秋核桃。通过优化流程与改良包装,凉山州德昌县的蓝莓得以实现省内24小时、省外48小时送达,物流质效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快递网络的下沉,不仅送来了商品,更带来了机遇,重塑着乡村的产业生态。在重庆奉节县,韵达速运的承包商李勇经营的兴隆镇共配服务中心,让腊肉、药材等过去难以寄递的土特产都搭上了“顺风车”。在巴南区的中坝岛,过去依赖“汽车+渡船”需要3小时的邮路,因“无人机”邮路的开通而缩短至45分钟,服务效率的提升为岛上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国内循环中,邮政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城乡流通的“纽带”。赵冲久表示,邮政业连接千城百业、联通线上线下,融入生产环节,嵌入消费场景,流动的邮件快件背后,折射的是流动的中国、开放的市场。
而在国际循环中,邮政业的国际通道也越拓越宽。2024年6月,中国邮政“南京—卢森堡”洲际航线开通,随后“广州—卢森堡”航线加密,构建起中欧物流新通道。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邮政寄递业务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业务量达4.4亿件,支撑贸易额约1177亿元;新开办的“中速快运”服务通达123个沿线国家,有效助力“中国造”走向世界、“全球货”进入中国。
如今,从陕西的苹果到四川的枇杷,从义乌的小商品到深圳的科技产品,邮政快递业以“一张网”链接内外、贯通城乡,在服务乡村振兴、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邮政快递业已成为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力量。展望“十五五”,邮政快递业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书写“邮路通神州、服务暖民心”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