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深1度|信用赋能营商环境再升级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商超工作人员为顾客介绍“码上诚信”。

手机端办理信用修复。 手机端办理信用修复。

□文/摄 本报记者 马智博

近年来,哈尔滨市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以信用为笔,以数据为墨,描绘出一幅从“融资高山”到“信贷通途”、从“区域壁垒”到“跨省通办”、从“信用失信”到“修复快车”的生动图景。信用,不再只是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化为驱动实体经济血脉、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强劲动能,推动哈尔滨营商环境实现系统性、跨越式的华丽蜕变。

数据破冰 融资通畅

融资难、融资贵,如同横亘在许多中小微企业发展路上的“冰山”,哈市依托黑龙江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平台破解融资难题。

这座由政府搭建的公益性“信用金桥”,重塑了传统的信贷逻辑。信贷不再依赖冰冷的抵押物,而是让企业的“信用”本身成为最宝贵的资产。哈市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数据,如纳税、社保、水电费、行政许可等整合汇入平台。

“我们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通过信用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评分,最终转化为他们急需的信贷支持。”黑龙江省征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套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纯信用、线上化、低利率的融资解决方案,如同为实体经济注入一股活水。

创新的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截至今年9月,这座“信用金桥”已吸引1678家金融机构入驻,累计发布科创贷、政务数据贷等511个高性价比金融产品,为哈市企业放款达226.1亿元。

哈市一家印刷企业负责人于涛对这种变化感触颇深:“以前贷款复杂,线下手续繁琐,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办不成。现在太方便了,拿着手机几分钟就能完成申请。”从“月”到“分钟”的变迁,正是信用之力融化融资“冰山”最生动的注脚。

一纸证明 南北互认

在破解融资难题的同时,哈尔滨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企业跨区域经营,常常为一纸“无违法违规证明”往返奔波于多个部门,耗时费力。哈市的“信用代证”改革,直击这一痛点。

这项改革的深化在2024年9月迎来标志性时刻——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与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签署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专项信用报告跨省互认。这意味着,企业在哈尔滨或海口开具的信用报告,可在两座城市办理行政审批、融资上市、招投标等十大类事项时,直接替代那一摞厚厚的“无违法违规证明”,覆盖市场监管、发改等57个关键领域。

这份报告,犹如一本畅行无阻的“信用护照”,让“信用哈尔滨”的服务半径从本地延伸至全国,为南北区域信用合作树立了崭新的标杆。目前,全市已为哈飞、东安、波司登等845户企业办理了1823份“信用代证”。

哈市一科技公司负责人的赞叹表达了企业的心声:“过去招投标要跑多个部门开证明,现在自行网上下载信用报告就能搞定,实在太方便了。”从多头跑到零跑动,从一摞证明到一纸报告,信用真正成为企业行走天下的“硬通货”。

修复提速 监管赋能

信用的价值不仅在于“用”,更在于“管”与“修”。哈市一方面以创新的“信用修复快车”为不慎失信的企业重塑生机,另一方面以智慧的信用监管机制作为城市信用体系的“压舱石”。

对于在异地受到行政处罚、修复无门的企业,哈市联合天津、石家庄、杭州,在全国首创信用修复“四城通办”模式,并迅速扩展至昆明、南宁、海口,升级为“七城通办”。通过建立“信用管家”云端协同机制,政府部门线上联动、代为跑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跨区域信用修复,耗时压缩80%以上。今年以来,已为577家企业修复行政处罚信息。这项暖心改革已入选全国信用建设百大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哈市构建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事前,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归集公示超60万条承诺信息,通过“承诺办”“容缺办”,办理要件、环节、时限分别压减62%、52%和81%。事中,对31万户存续企业开展综合信用评价,并在食品生产、房地产开发等37个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依法依规开展联合奖惩,去年至今完成信用核查21.8万余次,让2.97万户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享受了“银税互动”贷款265.47亿元,树立了“守信有益、失信受惩”的鲜明导向。

这一切的底层支撑,是哈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的信用立法、成立的首家市级信用标准委员会,以及归集自74个重点领域、高达1.5亿条信用信息的“数据基座”。

如今,信用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全市上线的228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国首创的“个转企一件事”,都在大幅压减办事流程。在19条诚信示范街上,185家“诚信之星”商户明示菜品分量与价格;67家企业挂上“绿、蓝、橙”三色信用脸谱,让诚信可见可感。“信用+旅游”六大行动,更为冰雪旅游的出圈增添了厚重的诚信底色。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