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宋代文豪苏东坡笔下的养老愿景,如今正通过险企的产业布局成为现实。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近年来保险业纷纷布局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更是保险机构竞逐的“主战场”之一。10月24日,中信保诚人寿在成立25周年之际,该公司正式启动“未来之家”养老社区项目。
中信保诚人寿并非个例,年内多家险企布局的养老社区相继开业,既有位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养老社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也有在热门旅游城市落地的旅居养老服务,可以说,险企在银发经济赛道上掀起深度布局热潮,推动养老向享老的范式转变。

又一险企入局养老社区赛道
10月24日,中信保诚人寿正式启动了“未来之家”养老项目。
据介绍,从功能定位来看,“未来之家”的定位是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项目将落地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根据中信保诚人寿规划,将于明年落成。在“未来之家”整体规划中,未来社区将配备内嵌二级医院,并与多家三甲医院共建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中信保诚人寿还提到,在“旅居养老”方面打造“诚品VistaLiving”旅居网络,覆盖12城20家康养基地,提供四季流转的旅居体验。
中信保诚人寿的规划只是保险行业布局养老社区赛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批“保险系”养老社区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社会商业养老队伍中的新兴力量,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建设与开业运营也跑出“加速度”。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年内泰康之家·津园、泰康之家・滇园、大家的家·杭州胜利河城心社区、太保家园·上海静安国际康养社区等相继开业投入运营。这些项目中,既有位于城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也能提供热门旅游城市的旅居养老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资金具有长周期资金优势,与养老产业长周期相匹配,相比其他行业,保险公司在持续、长期、稳定做好养老服务方面,会更具长期主义。从业务端来看,养老服务也能够为寿险保单提供获客场景。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指出,养老社区作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可打造“参观—体验—转化”的营销路径,降低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等复杂产品的销售难度。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布局养老社区的险企大多采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也就是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预定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以此来实现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服务的联动。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保费相对较高,门槛价格多为百万元级别。
重建设也需重运营
除了赋能自身主业,险企热衷投资养老赛道背后还有时代机遇,一是顺应市场需求,把握银发经济市场机遇;二是践行金融人民性,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5亿人,其中60—69岁低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40%左右。这意味着,养老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支持资本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参与发展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
一方面养老社区发展进入了“跑马圈地”的机遇期;另一方面存在着短期回报率低、盈利周期长等现实困难,虽然普遍认为养老社区能为保险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率,但目前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正处于探索之中。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有“重资产投入、轻资产投入、轻重资产投入结合”三种模式。重资产投入模式,一般是自建社区。轻资产投入模式,一般是寻找第三方合作社区,保险公司更多的是提供康养服务。
业内人士提示,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既是顺应银发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转型的关键一步,要想在“跑马圈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在运营模式、成本控制、服务创新上持续破局,避免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