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不知道” AI诊疗才更可信


  ■本报记者 刘首辰

  10月22日,在2025中国计算机大会开幕前一天,百川智能发布循证增强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 Plus,同步升级配套应用“百小应”并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这让百川智能及其创始人、CEO王小川,成为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的焦点人物之一。10月25日,本报记者专访王小川,作为深耕AI医疗、且对“语言”模型有着深刻理解的他,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从匹配连接到增加供给

  AI将提升医生能力

  无论是发布医疗循证增强模型Baichuan-M2 Plus,还是升级“百小应”,社会大众似乎更关心作为患者能获得哪些诊疗体验的改变。在王小川看来,AI医疗想要真正让患者放心、让医生认可,首先还是要强化自身医疗知识的精准性。

  王小川表示,传统的医疗应用缓解了医患匹配的矛盾,“这是一种连接关系,让患者能够找到好医生。而百川AI医疗,首先是要提升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医生的诊疗能力与数量。”王小川表示,AI可以作为得力助手为医生提供辅助支持,还能提升医生的诊疗能力,使其成为更优秀的医疗从业者。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让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面临着挑战,比如医学文献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73天就会更新一次,并且通用大模型医疗幻觉率很高。”王小川解释,对于不确定的医疗问题,通用模型可能会编造看似合理但错误的回答,这种现象称为“幻觉”,“真正的AI医疗要学会说‘我不知道’,来降低幻觉率,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提供最精准的诊疗。”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百川智能刚刚发布的循证增强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 Plus医疗幻觉率较通用大模型显著降低。

  为人类打造“私人医生”

  构建生命数字模型

  资源不足一直是医疗行业痛点之一。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似乎给行业带来新的变革,而这种路径最终面向的是用户侧,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的诊疗服务。“这一代AI技术是一种智力引擎。”王小川表示,通过医疗大模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私人医生,帮助自己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王小川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语言建模可通过数学方法实现,当一台机器掌握了语言能力,就掌握了智能,并实现智力建模。“我们致力于为人类‘造医生’,让AI成为很好的‘私人医生’,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当有了足够的数据、技术积累之后,就能构建生命的数字模型,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诊疗。”王小川表示,百川智能已与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用AI模型参加复杂病例的多学科会诊。“一些医院反馈,‘AI医生’95%以上跟真人医生是一样的,甚至很多思考要比人更加仔细与完整。”

  如今,通过医疗AI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百川智能正在医疗场景中减少“幻觉”现象,提高诊疗的准确性。谈及未来,王小川表示,通过本届中国计算机大会,他将从技术、人才等层面与本地高校开展合作,持续探索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