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辽河水位逐渐回落,水流变缓、水量减少。这是在告别27年断流历史、实现全线通水后,西辽河首次步入枯水期。随着地表水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成为主力,西辽河水资源调度与生态保护将迎来新的挑战。
浮桥之困
14座老旧桥体暗藏行洪隐患
西辽河是辽河的最大支流,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木伦河汇合而成,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干流。历史上,这曾是一条水面宽广、舟楫往来的大河,孕育了红山、夏家店等灿烂文明。
然而1998年以后,由于西辽河流域内降雨减少、农业生产扩张等原因,西辽河干流常年断流,成为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江大河,仅在每年汛期集中降雨或上游水库泄洪时,才会在上游河段短暂过水。
1997年至2007年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某旗沿岸村民在河面上陆续建起14座浮桥,为周边24个村、9个农场的百姓提供有偿过河服务。
这些浮桥多由摆渡船拼接而成,船舱顶部铺设钢板。由于建造不规范、设施陈旧,每到汛期,水流受阻,河水外溢,不仅严重影响行洪,更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5月,来自交通系统的一名通辽市政协委员发现这一情况,反馈给通辽市检察院。该院调查后立案,通过调取材料、走访居民、现场勘查和多方磋商,发现该问题因涉及多个行政机关,职责交叉、协调难度大,已成为困扰当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为厘清监管职责,该院于6月3日组织市、旗两级水务、交通、应急等部门召开座谈会,最终确认某旗水务局、应急管理局对浮桥负有法定监管职责。
“涉及面广、部门多、难度大,怎么推动工作成了棘手难题。”案件承办人、通辽市检察院检察长郎显成回忆。该院创新运用“检察建议+调研报告”模式,主动向通辽市委呈报公益调研报告,为后续整改奠定坚实基础。
全程监督
协同履职让河道重现畅通
2024年8月1日,该院依法向某旗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水务部门履行行洪安全监管职责,督促应急管理部门消除安全隐患,积极推动多部门协同履职。
今年2月,某旗政府回复称已完成14座浮桥的桥面平整、锚点加固和防护栏修缮工作,确保丰水期桥体可顺水放开,消减行洪压力;对7座问题严重的浮桥经营者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
4月16日,郎显成与同事再次来到西辽河畔开展整改“回头看”。眼前的浮桥已全部完成桥体加长和加固,行洪隐患得以消除。
据了解,此前浮桥经营者为节约成本,用砂石等建造引桥(位于主桥两端,连接正桥与路堤,实现路面到桥面的平缓过渡),导致河道断面缩减,降低过流能力,此次改造后不再影响河水过流。
“公益保护还有更大预期!”郎显成谈道,检察机关与某旗政府借此契机共同推动公益浮桥建设计划,拟于2025年至2028年间在东西辽河新建或改建8座公益性浮桥,届时将结束两岸居民付费过河的历史。
河道重现畅通无阻,不仅意味着行洪安全得到保障,更是西辽河流域生态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
流域新生
检察力量守护西辽河长治久安
西辽河全长403公里,在通辽市境内长约367公里,流经开鲁县、奈曼旗、科尔沁区、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等区域。通辽市检察机关在西辽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中,通过“河长+检察长”机制融合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我们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核心,以公益诉讼为抓手推进河湖治理。”公益诉讼检察官表示,自2023年起,通辽市检察机关启动了“守护美丽西辽河”专项行动,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行洪安全和污染水体的突出问题。
数年前,阻水片林、高秆作物、违规围堤和取土等人为障碍,使西辽河通流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河湖保护案件122件,督促清理高秆作物和林木3264亩,拆除违建106处,督促清运垃圾2000余吨,保护河道260公里……
与此同时,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格局也在不断深化。通辽市检察机关与河长办、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行动,推动150个碍洪图斑(包含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全部整改。此外,通辽市检察院还与辽宁省铁岭市检察院建立了生态环境领域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吉林省双辽市检察院等携手构建“两省七地”公益诉讼协作格局,开启西辽河全流域系统治理新篇章。
今年4月,西辽河在上游水库放水与天然降水共同补给下,实现有计划生态补水,首次实现全线403公里贯通,母亲河重现生机。
近日,通辽市检察院与水务部门召开西辽河治理季度联席会议,围绕生态复苏现状共商长效保护之策。他们深知,守护这条复苏的母亲河,需要更持久的努力和更紧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