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王梦蝶
“老胡,你们拿到的全国首笔500万元‘VEP花木贷’,到底花在哪儿了?”沭阳县扎下镇的艺森园盆景基地负责人胡道中,最近总会被问起这个问题。
这笔2023年底发放的“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花木生态价值贷”,因将花木“看不见”的生态价值量化为6118.83万元的评估报告,并以此为据成功授信而引发众多关注,成为当地破解花木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的创新之举。近年来,沭阳县探索建立花木类VEP核算机制,创新推出“花木月季贷”“草莓贷”“农机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花木类贷款超8亿元。如今,这一笔笔贷款的去向,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加速推动沭阳县花木产业深刻变革。
在沭阳国际花木城,往年商户各自抢单发货的热闹场景,正被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微缩园林所取代。假山流水、造型松柏被巧妙组合,构成精致的庭院景观。“以前我们只卖‘零件’,现在学着卖‘整装’。”一位商户一语道破新变化。
这种从“卖产品”到“卖风景”的转变,正是沭阳县系统布局花木产业“大单品”“大融合”的生动体现。胡道中拿到贷款后,并未用于简单扩大种植规模,而是用于园区提档升级,将艺森园打造成集盆景展示、大师工作室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说白了,就是把‘颜值变现’的钱,再用在提升‘颜值’上。”胡道中说。
这笔钱的示范效应,迅速在全县扩散。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荡起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涟漪”。沭阳国际花木城市场部负责人冯冬艳介绍,许多企业利用资金聘请本地盆景大师,对苗木进行艺术再创作,“这种微缩庭院成交一单,利润都很可观”。这背后,是沭阳县明确将盆景发展为区域性“大单品”,并推动产业向“种植—加工—研发—旅游”全链条延伸的清晰思路。根据规划,该县正着力打造“一院一花一疗愈”康养社区,力争3年内实现文旅收入占花木总产值比重提升至15%。
高附加值的“风景”离不开大师的“点金”之手。艺森园的6个盆景大师工作室已成为培育“沭派盆景”工匠的摇篮。“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人才小金库’,敢在精品化上投入更多。”胡道中告诉记者,他的底气源于沭阳县对人才的系统性引育。该县正实施“正高引领、副高扩容”计划,力争3年内新增正高级职称人才2人,并推动一批乡土专家达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技术水准。通过大师赋能,为打造“沭阳花木”区域公共品牌提供核心动力。
金融活水激发的“涟漪效应”,更体现在沭阳构建产业“大平台”的强大磁吸力。一个奇特现象正在发生:一些来自浙江、福建等老牌花木产销地的企业,正“逆向”将采购和线上运营中心迁至沭阳。去年刚把公司搬来的浙江客商刘先生坦言,他看中的正是沭阳的“大平台”优势,“这里像一个巨大商业综合体,物流、电商、经纪人、直播基地高度集聚,需要什么资源,15分钟内肯定能找到。”
这种高效的产业生态圈,正是沭阳县着力构建的集数据、直播、物流、金融于一体的产业网络。该县正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建设“花木大数据要素应用中心”,并推动华东花木视频矩阵直播中心建成投用,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效率和销售转化率。
从一笔贷款的“定点突破”到一个产业的“全面开花”,沭阳县将金融创新与产业战略紧密结合,让“绿色资金”迅速转化为人才培育、品牌打造和平台构建的,为“中国花木之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