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黄 海
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这一制度性安排不仅是对 “全民阅读”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化,更标志着我国书香社会建设迈入新阶段。
于个人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升涵养、成长进步的有效阶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阅读、提倡阅读,刻印在故事中的阅读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于国家民族而言,阅读更是启智增慧、涵养文化、滋养精神、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在阅读中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自信自强的民族品格。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阅读的形式在不断丰富,内容在不断拓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自觉。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读得多、读得浅现象并存。第2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虽达82.1%,但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4.79本,且28.9%的国民自认阅读量偏少。
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设立将分散的个体的阅读倡导整合为全民行动,无疑是在强调一种导向——读书不是仅止于读过,而是要构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数字化浪潮下提倡全民阅读,既不是要全面数字化,也不是去数字化,而是要引导阅读从“浅表浏览”回归“深度吸收”。不妨善用新技术,打造线下阅读和云端课堂的结合体,同时借力红色经典、非遗融合等活动,唤醒阅读的人文内核,进而让个体和集体都从中受益。同时,要让制度与实践协同发力,构筑阅读资源均衡分配、阅读设施便利可及、阅读内容健康向上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