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徐建辉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直指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不仅从学业负担上做“减法”,更从心理韧性与成长路径上做“加法”,展现出系统化疏导焦虑的改革思路。
《措施》通过严控作业总量、设立“每周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削减无效学习负担;减少考试频次、禁止成绩排名,则有效缓解学生的竞争焦虑。更重要的是,《措施》兼顾校内校外,持续规范学科类培训,防范隐形变异补课,避免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
但仅靠“减负”难以根治心理问题,关键还需做好“育人加法”。《措施》提出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提升情绪应对能力;同时推进“优质高中指标到校”与“均衡派位”等招生改革,拓宽升学路径,从制度上淡化“唯分数”焦虑。这反映出政策对焦虑成因的深层把握:负担过重只是表象,心理支撑不足与成长预期单一才是核心症结。唯有减轻压力与增强韧性同步推进,引导学生看见多元成长可能,才能实现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发展”的转变。
然而,好政策需严防执行走样。过去一些减负措施在实践中变形,作业转为线上打卡,考试减少却兴起“私下加餐”,禁止补课却冒出“一对一私教”。这些隐性加码会稀释政策效果。要真正落地,学校须守住减负底线,不搞变相增负;家长也需摒弃“唯成绩论”,避免用额外学习填满“无作业日”,更不必因指标到校而继续“分数内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而非焦虑的应试者。此次印发的《措施》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系统方案,但其长效落实依赖于家校社的协同推进:学校严格实施、家长理性育人、社会包容评价,三方合力,方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