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邱 凌
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途上,总有一些名字镌刻于星河长明,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岁月。回首杨振宁的一生,是闪耀、传奇的一生,也是进取、爱国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
20世纪40年代,杨振宁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展现了他卓越的科学才华。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被誉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当时,虽身居海外,但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科技人才培养,积极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和影响力担当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为中国的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杨振宁亲自募集资金设立了“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2003年,杨振宁“走了一个大圈”回到故土定居,并将寓所命名为“归根居”。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杨振宁主导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在这样的治学精神下,杨振宁始终胸怀赤诚的爱国情怀,用他高尚的品格影响着许多同仁和后辈。如今,斯人已逝,但精神的火焰不灭,仍然燃烧炽烈。尤其是在科技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的今天,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以敬畏之心高擎此火,让这份力量穿越时空、永续相传,续写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10月25日,也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台湾光复纪念日。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隆重举行,当天,日本投降代表在降书上签名盖章,这明确表明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举国欢腾。
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成果,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
山河不语,历史昭昭。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其中,台湾同胞从未缺席,并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李友邦组建台湾义勇队,以“复疆”之志凝聚台胞力量;丘逢甲率义军抵抗割台,其子丘念台继承父志救助抗日志士;林正亨放弃学业赴缅参战,昆仑关战役身负重伤仍以国家胜利为重……这些台湾先辈与大陆同胞并肩浴血,是两岸同根的铁证。
为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展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强化两岸同胞共同民族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两岸同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台湾光复本就是两岸人民并肩抗敌、共护民族尊严的成果。如今两岸交流热络,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祖国统一大势如江河奔涌,不可阻挡。正视台湾光复的历史,才能不负先烈牺牲;共同传承民族精神,方能携手开创未来。因此,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就是为了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传承他们伟大的精神,沿着正道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磅礴力量。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先辈的精神熠熠生辉。相信,高擎着先辈们精神的火把,跟随着他们的脚步砥砺前行,我们必然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