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叙事与历史回声:如何让信念被看见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王乙涵

  在历史深处,总有一些声音被压抑、一些形象被遮蔽,但那些幽微的回响,一旦被唤醒,就能在当下迸发出深沉而持久的时代共鸣。《沉默的荣耀》正是这样一部于历史断章中重塑丰碑的深刻之作。该剧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一批在暗处坚守的地下工作者为原型,通过情节重构与情感拓展,表现了他们在国家统一和新中国建立事业中的奉献与牺牲,重现了交织着信念、孤勇与忠诚的历史故事。2025年9月30日,《沉默的荣耀》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并同步在爱奇艺、咪咕等平台上线,一经播出就备受关注,引发观众的广泛讨论。

  在当代影视语境中,历史题材剧一方面需要具备艺术张力与叙事魅力,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文化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功能。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献礼剧,《沉默的荣耀》在艺术表达与历史观照之间保持了审慎的平衡:它既延续了谍战剧的类型传统——以紧张的悬疑氛围、反转的情节与微妙的心理博弈构建戏剧张力;又在人物塑造、情感书写与历史细节中追求真实与深度。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两岸历史与现实、民族大义与个体命运的复杂关系,该剧尝试以理性而包容的叙事姿态回应时代命题,从而形成了关于“如何记忆过去、如何理解信仰”的文化思考。在这个层面上,《沉默的荣耀》已然超越了一般商业剧的类型框架,呈现出当代历史题材创作所应具备的审美高度与文化担当。

  尘封记忆的屏幕重生

  在历史叙事的宏大画卷中,台湾隐蔽战线始终是若隐若现的篇章。《沉默的荣耀》以影像为笔,将镜头聚焦于1949年至195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台湾地下工作,为这段几近湮没的历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主创团队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础,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严格遵循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对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物进行了深度还原。剧中人物绝大多数使用真实姓名,主线情节亦遵循历史记录展开,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使作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再现,具有了宝贵的文献与教育价值。

  尤为难得的是,该剧在时代细节的呈现上展现出专业水准。创作团队不仅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更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咨询,细腻还原当时台湾的社会风貌与生活样态。从街景建筑到服饰装扮,从日常用品到语言习惯,这些精心设计的时代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空间。这种还原不仅停留在物质场景上,更渗透于人物的心理与精神层面,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在那个特殊年代,隐蔽战线工作者所处的复杂环境和面临的严峻考验。

  从文化层面而言,《沉默的荣耀》通过影像叙事完成了对历史记忆的重塑,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反思历史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剧中人物的选择、牺牲与坚守,不再是尘封档案中的冰冷记录,而是通过影像语言与当代观众的价值观、情感产生深刻共鸣,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在历史洪流中刻画人性温度

  《沉默的荣耀》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了从以英雄事迹为中心的传统叙事向注重人性深度的美学转向。剧作摒弃了神化英雄人物的传统手法,在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还原个体的生命质感,让观众得以窥见特殊年代中人性与使命的深刻对话。

  以吴石为例,创作者不仅刻画了他作为隐蔽战线领导者的果敢与睿智,更通过场景的细腻描摹,呈现出他在丈夫、父亲等多重身份中的情感牵绊。这种公私场域的鲜明对比,既凸显了历史人物在使命与亲情间的艰难抉择,也使得革命者的形象摆脱了单薄的英雄光环,呈现出更具共鸣感的生命厚度。在信仰的建构上,作者摒弃了简单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吴石对时局的清醒认知、对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自然展现其思想递进的内在逻辑。他在关键时刻作出的生死抉择,既源于对腐败政权的彻底失望,更基于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其信仰的变化过程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形象的塑造,让一位长期被遮蔽的英雄走出了尘封的档案,以其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面目,深深打动了今天的观众,使历史真实、艺术审美与当代价值成功融合。

  朱枫的塑造则展现了历史叙事中女性视角的独特价值。剧中细腻刻画了她如何将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与情感智慧转化为隐蔽战线的独特工作方法——善用亲和力获取信息,凭借直觉识破危机。从初期的忐忑到后期的从容,再到面对生死考验的无畏,这一成长轨迹既是个体革命意志的锤炼史,更是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主体性觉醒的生动写照。她既保有传统女性的温柔细腻,又在革命熔炉中锻造出坚韧刚强,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贡献与精神光芒。

  在群像描绘方面,剧作通过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物构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叙事网络,不仅推动着情节发展,更在微观层面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复杂的社会肌理与权力结构。正面人物既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有因个性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群体,使得英雄叙事既崇高又真实可感。反面角色的塑造也没有简单化处理。特务头子谷正文被塑造成一个精明干练的对手,其近乎偏执的职业素养从侧面凸显了地下斗争环境的严峻与复杂。其他反派角色也各有其行为逻辑与心理动机,他们共同构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保守势力,与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完整图景。这种多元立体的群像构建,使观众得以从多个维度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其历史叙事的深度与广度。

  信念的影像化叙事

  《沉默的荣耀》在影像叙事层面展现出鲜明的艺术自觉,通过对镜头、光影、声音与空间的精确表现,将潜伏者的信念、孤独与心理张力具象化,让那段原本沉默的历史在光影交错间变得可感可知。

  该剧突破了传统谍战剧依赖强情节推进的叙事模式,而是在镜头语言上下功夫。比如,根据历史真实,谍战人员原则上不允许同时出现,导演团队就以平行蒙太奇的巧妙组接,让身处不同空间的角色通过相似的构图、节奏与光影处理,建立起内在的精神联结。同时,导演秉持“克制”的美学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固定镜头、长焦镜头和空镜头,着力刻画人物的孤独处境。如以长达十余秒的固定镜头凝视吴石独自伫立窗前的背影,以停滞的时间感将潜伏者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压力具象化;运用大量长焦镜头压缩空间距离,营造出潜伏者身处敌营的窒息感与孤立无援;空镜头的运用更是别有深意:深夜的孤灯、雨夜的空巷、桌上的碗筷,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画面,实则承载着丰富的情感隐喻。这样的叙事策略,都是对隐蔽战线工作者精神世界最精准的视觉诠释。

  这种从“事件叙述”到“精神呈现”的创作转化,不仅拓展了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维度,更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影像表达探索出了新的美学路径。该剧通过独具匠心的视觉叙事,让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同那段充满理想与信念的光辉岁月,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历史的当下性价值

  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呈现出鲜明的当下性转向——作品不再满足于对过往事件的单纯再现,而是致力于在历史叙事与当代价值观念之间建立深层对话。《沉默的荣耀》正是这一创作趋势下的重要成果。该剧播出后引发的广泛共鸣,既源于其题材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它成功激活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让尘封的记忆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今日社会重现这段历史,其意义远超简单的历史回顾。它促使观众重新审视:历史的书写不应只关注台前的辉煌,更要铭记那些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国家的黎明,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这种历史认知的拓展,为当代文化自信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精神基石。

  《沉默的荣耀》的深刻之处,在于构建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个体沉默与时代回响之间的多维互文。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历史记忆往往面临被娱乐化稀释的处境。而该剧以克制的叙事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坚定地表明:真正的历史尊严,往往蕴藏于那些沉默的坚守之中。剧中人物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既照亮了历史的深邃,也为身处复杂现实的当代观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参照。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历史题材创作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感染力,彰显了优秀文艺作品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独特力量。

  两岸叙事的友好表达

  《沉默的荣耀》在当前两岸关系的语境下,展现出了难得的叙事智慧。该剧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以民族大义为底色,既保持了历史叙事的严肃性,又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为两岸观众创造了理性理解历史、感受信念力量的情感空间。

  这种友好表达在岛内收获了积极回应。台湾“中央社”、TVBS、《联合报》《旺报》《中国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该剧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多家媒体提到,“由真人真事改编”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台湾年轻观众通过网络平台自发探讨剧情,追寻剧中涉及的历史细节,形成了两岸共同历史记忆复苏的生动图景。

  两岸观众对英雄先烈坚定信念、为国家统一默默奉献的故事产生深刻共鸣,这种情感认同超越政治立场,彰显了真实历史与艺术力量。同时,剧集的播出也打破部分信息茧房,使历史事实和民族精神跨越人为隔阂,被更广泛的观众理解和接纳。

  《沉默的荣耀》通过聚焦人性光辉、展现历史真实而非党派对立,成为了两岸文化认同与精神延续的桥梁。这座桥梁建立在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期待之上。两岸观众在共同泛起的泪光里,完成了一场跨越70余载的精神对话。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