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文暖如初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柴薪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过了四十年了。我和《衢州日报》真的变成老朋友了。

  但是,四十年前发生的事像是静止的,就像故乡一样一直在那儿,四十年前经历的人或事也一直在那儿,像一尊青铜器,纹丝不动。而时间就像落在青铜器上的灰尘,用嘴一吹,用抹布轻轻一拭,就会露出它的本来的面目,亲切的温馨的面目。

  四十年来,从《衢州日报》复刊起,我一直是她的读者。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当然我更关注的是《衢州日报》的文学副刊。因此,要说我与《衢州日报》的关系,主要是与《衢州日报》文学副刊关系比较密切。

  我有个习惯,喜欢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报纸、杂志存上一份。回过头来看,我存的《衢州日报》不少了,总计有两三百份。她带给我美好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当然还有那么一点韶华易逝的伤感。如果说,我发表在《衢州日报》副刊上的每篇文学作品都是我的心灵世界的话,那么,就等于她留下过我的心灵轨迹,承载过我的心灵世界,并带远了我的心灵,我和《衢州日报》副刊的联系是心的联系。

  记得我第一次在《衢州日报》发表作品是1990年3月24日,屈指算来已经35年了。当时我二十出头,还在江山老家,当时《衢州日报》还是《衢州报》。有一天,我在镇文化站阅览室看到《衢州报》,尤其她的副刊《橘颂》版,版面素雅清新,文章隽永灵动,插图漂亮大方,带着一股油墨的馨香扑面而来,一下吸引了我。我仔细看了《橘颂》版,上面有一个“”栏目,专门刊登散文,一个版面上一次只刊登一篇散文,而且篇篇精彩、漂亮。看了之后,我也忍不住把自己的一篇散文寄给了《橘颂》版。之后我开始留意起来,那时经常在《橘颂》“百合花”上露脸的作者有李景、孔繁强、高纬等。

  大约十天以后,1990年3月24日,我的散文《汛水桃花又年年》刊登在“百合花”栏目上(我当时的高兴心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对于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喜悦的心情肯定是难以言表的)。接下来,我连续给《橘颂》投稿,《黑大》《你去问风吧》《山路》《紫檀》等一篇篇带着油墨芳香的散文相继刊发出来,我也记住了一个个刊发我散文的编辑的名字。他们是:陈定謇、徐晓谷、郑奇平。

  1992年夏天,我来到了衢州。秋天的时候,我有幸加入衢州市作家协会。记得当时的作协主席陈才老师发给我会员证的时候说,希望你早日加入省作协,并说,你去《衢州日报》找陈定謇登记一下,他是我们作协的秘书长。在南区衢州日报社的一幢三层楼的二楼里,我打听好陈定謇的办公室,径自走了进去,见里面两位男士正在聊天。我问,哪位是陈定謇老师?一位年轻英俊的恂恂如儒生站起来说:“我就是。”我说:“我是柴薪,陈才老师叫我找你登记一下会员的信息。”陈定謇听了哈哈笑起来,说:“你就是柴薪啊!我给你发了那么多的文章,怎么到现在才来看我!”我也哈哈大笑起来。另一位也起来和我打招呼,才知道是徐晓谷(原来是副刊部的正副两位主任在聊天)。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友情延续至今,迄今已34年了。

  记得开始我写散文、诗歌,后来写小说、杂文、随笔、评论,几乎每一种艺术样式都被《衢州日报》副刊接纳过,甚至连自己的照片也上过《橘颂》的版面,被《橘颂》作为衢州文坛新生代之一专版介绍过,连载过系列散文《行旅书》。所以,我对《衢州日报》对《橘颂》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更令我感激和欣慰的是,在35年的岁月中,我有幸结识了《衢州日报》副刊的许多编辑老师和朋友。像徐晓谷先生、陈定謇先生、郑奇平先生、许彤女士、刘贤忠先生、林伟民先生等。他们是那么热情、卓越、友善,第一次怎样认识他们,有的如今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们对我的关爱,给我以难忘的印象。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橘颂》文学副刊这朵耀眼瑰丽的奇葩。35年之中,我还记得参加过《橘颂》副刊举办的每一次笔会。像江山喇叭山笔会、常山青石笔会、开化华埠笔会,龙游湖镇笔会、柯城航埠笔会、原衢县大洲笔会等,每一次笔会都感受到一种气氛和友情的感染,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岁月如梭,再后来许多老朋友、老编辑都调走了或退休了。可我偶尔还在写稿、投稿,由于投稿,我又认识了《衢州日报》副刊的许多新的编辑朋友,如陈明明、罗东哲、陈炜等,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出类拔萃。

  35年来,我有一个习惯,一旦有新作,我都先投给衢州日报《橘颂》副刊,等她刊发了,才往外投稿。我被《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大家文摘》《读者报》等转载的文章,都是先在《橘颂》上刊发过的。我和《橘颂》副刊的情谊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35年前,我二十出头,还是青春,文学最容易在青春期产生。如今,35年过去了,我已青春不再,但文学并不是只有在青春时才存在,她将伴随着漫漫的人生。

  四十年的时间,说过去就过去了。午夜梦回,偶尔也会梦见或想起,想起经历的一些事,遇见的一些人,而有些事有些人哪怕时光荏苒,沧桑历尽,在生命中是忘不了的。

  如今,《衢州日报》复刊四十年。四十不惑,对《衢州日报》来说正是她的黄金时期,在这个美好的日子,谨向《衢州日报》表达我深深的敬意,并祝她生命长久,风华永驻。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鲁迅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结业。曾获首届三毛散文奖,第二届红棉文学奖,第二届上海诗歌节诗歌奖,首届南方诗歌奖,第二届范仲淹散文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一等奖,首届汨罗江文学奖九章奖,第八届李白杯诗歌奖三等奖,中国·张家界第六届国际旅游诗歌节“行吟诗歌奖”一等奖,“济南情·黄河魂”第七届全国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写给安阳的最美诗篇”全国文学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等奖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