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0月24日讯 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减少日常测试频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近日,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直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推出一系列“硬核”举措,旨在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护航体系。其中,不少规定引人注目。
着力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当前,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日益凸显。《措施》首条即剑指根源,着力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文件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并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从源头上为家长和学生的“升学焦虑”降温。
除了为学业“减负”,《措施》更强调为身心“赋能”。文件规定,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并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同时,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筑牢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措施》对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也作出明确指引。文件要求,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责任,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措施》体现精准关怀,要求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此外,《措施》致力于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护心”网络。家庭层面,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实施“护苗行动”,坚决防止学生欺凌,并鼓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等;社会层面,要求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会同卫生健康、公安、网信等部门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会同民政、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