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早上送孩子上学,她说:“妈,我以后想考回山东。”稚嫩的声音却如一颗小石子,砸进我心里。想起我的发小,上海小姑娘,次次考年级前三,老师都说她能上重点大学,可她偏偏报了上海的中专。问她为啥,她说:“上海有外婆做的糖醋排骨,晚上能听见弄堂里的自行车铃声。”那时我还觉得这孩子傻,如今再想,倒懂了那股子执拗——心里有个地方,藏着忘不掉的归处。
中秋收假从老家返程,高铁要开时,老公扒着车窗望婆婆,眼圈红得跟被霜打了的柿子似的。火车缓缓开动,他叹口气,说:“心里不好受,还是血浓于水啊。”
想起每次返程,婆婆总把最新鲜的枣子、刚打的烧饼提前一天开始装进行李箱,缝隙处一直是她的关注,琢磨着还能塞点啥。以前我总觉得哪里都能买到,不用这么麻烦,现在却会主动把地方腾出来——回到家打开行李箱,先闻到老家的味道,再看着这些东西从箱子里滚出来。
人们总说“血浓于水”是天生的,可我总觉得,这份亲厚是慢慢“养”出来的。无形的牵绊,是妈妈每天早起做的早餐,是放学时爸爸在校门口的等待,年复一年的陪伴,把“一家人”的情分,熬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就像每次返程,行李箱总被塞得关不上——有妈妈烙的饼,有爸爸晒的地瓜干,还有随口提过的“好吃的脆苹果”,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永远觉得给的爱不够多,怕你在外受了委屈没人说,怕你忙起来忘记照顾自己……怕那些细碎的爱,没好好传到你心里。
习惯了相聚的暖,离别才会让人如此难受,离不开那个人,更不适应习惯里没有他们,怕早上没有被婆婆煮的面条的香味叫醒,怕吃饭的时候听不到婆婆的唠叨……
也难怪那么多人把父母接到身边,哪怕不住同一栋楼,也要选个步行能到的小区。不仅图养老方便,更想让“见面”变得容易,让“分离”变得短暂。上次碰到楼下李姐,她说把她妈从四川接来,每周三晚上必去老太太那儿吃碗抄手。“我妈总说抄手馅儿要多放姜,我以前不爱吃,现在倒觉得没姜就没味儿了。”她说这话时,眼里的笑藏都藏不住。
我开始对孩子说:“你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考多好的学校,是为了以后想跟爷爷奶奶见面时,不用等放假;想吃奶奶做的饺子时,能当天就吃到。”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却忽然明白,我们教育孩子,哪里是在催促他们成长,不过是想帮他们守住那些早已不觉的习惯——守住家人在身边的温暖,守住不用颠沛流离的安稳。
其实,人生没有必要总是瞄准远方。“归处”,是习惯里的那些人和事。是早上餐桌上温着的粥,是晚上门口亮着的灯,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寻常日子。这些习惯像春天的藤,悄悄绕在心里,等真要分别时,才发现早就离不开了。
□贾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