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专访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能源司司长里库·胡图宁
中能传媒记者 王可
一个将煤电提前四年扫进历史的国家,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又将如何与世界共赴绿色未来?
10月23日,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中能传媒记者独家专访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能源司司长里库·胡图宁(Riku Huttunen),探寻芬兰能源转型的深层逻辑与中芬合作的新空间。
中能传媒:去年10月,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访华期间,中芬双方共同发布《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能源转型被明确列为重点合作领域。能否为我们具体解读该框架下的核心合作项目与未来发展蓝图?
里库·胡图宁:这份联合工作计划聚焦清洁能源、智慧能源网络、区域和工业供暖及制冷、建筑能效、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正是中芬双方合作潜力最集中的方向。芬兰本身是清洁能源领域的先行者,能源结构已实现高度清洁化——5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40%来自核能。我们在能源效率优化、生物质能源利用、智能电网构建等多个前沿领域积累了成熟技术与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庞大的工业体量与明确的清洁能源升级规划,芬兰的技术专长与中国的产业优势形成强烈互补,双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中能传媒:联合工作计划中提及的中芬能源工作组,目前已取得哪些实质性成果?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方向是什么?
里库·胡图宁:工作组的首批合作成果已落地见效,其中广州南沙“多位一体”微能源网示范工程是标志性项目——由中国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和三家芬兰企业合作建设,是中芬能源领域首个成功投产的示范工程。该项目通过整合冷热电综合能源供给体系,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低碳园区的标杆样本,有效推动区域能源利用效能的提升。
今天,双方将针对第二批合作项目展开专项磋商,重点聚焦生物能源领域,具体包括区域供热系统规划以及创新型碳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合作。这批项目更具技术创新性,我对其落地成效充满期待。
事实上,中芬两国均处于全球能源转型的前沿阵营。中国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完备的生产体系以及清晰的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规划,这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至关重要。芬兰虽国土面积不大,但在能源领域的知识密度极高。双方通过经验共享与项目共建,必将收获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能传媒:我了解到,芬兰于今春全面淘汰煤电,比原计划提前四年。实现这一加速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进入“后煤电时代”,芬兰政府将如何保障能源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里库·胡图宁:加速淘汰煤电的核心,在于我们构建了完全基于市场机制的能源气候政策体系。成熟的电力市场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形成协同效应,清晰地向市场传递出“煤电已丧失经济效益”的信号,从而引导资本和产业主动向清洁能源转型。
关于能源系统的稳定保障,这确实是“后煤电时代”的核心课题。目前芬兰95%的电力来自非化石能源,其中风电、光伏等间歇性电源占比不低,客观上增加了能源系统的波动性。对此,我们正通过布局需求侧灵活性改造、储能电池建设等多元举措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政府还计划对投资于备用保供容量的主体提供补贴,确保极端情况下的能源供应安全。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们的重要抓手——芬兰已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民众可通过电动汽车充放电调节、供暖时间优化等方式参与需求侧响应;区域供热系统也能在电价低谷时段储热,在高峰时段释放,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
若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我们的核心策略,那就是“部门整合”。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将一家企业的工业废热转化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生活用热,实现不同企业、工业园区间的能源协同利用,这是芬兰的特色优势,也期待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