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托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寻求转型。
文/每日财报 张恒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分局对中诚信托处以高达660万元巨额罚款,涉及10项涵盖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业务合规、信托贷款等多个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该公司5名相关责任人也被分别给予警告和处罚款5万元。
《每日财报》注意,此次罚单,是年初至今针对信托公司罚单中单笔金额最高的一例。
中诚信托近年来的经营之路堪称“刀尖起舞”。一边要应对房地产领域接连爆发的风险事件冲击;另一边则要在资管新规的硬性约束下重构业务体系,从依赖传统融资模式转向合规化、净值化管理,既要剥离非标资产占比,又要培育主动管理能力。这种“双线作战”的困境,使其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涉及“十宗罪”被罚660万,暴露哪些违规乱象?
罚单信息显示,中诚信托主要涉及“十宗罪”:一是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提前履职;二是部分风险项目未纳入或未及时纳入风险项目要素表;三是尽职调查不审慎;四是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五是向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项目、企业提供融资;六是以投资永续债权的方式变相开展融资类业务;七是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八是合格投资者人数突破“资管新规”要求;九是个人信托贷款业务开展不规范;十是部分信托计划分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
此次处罚不仅针对机构,还明确了对个人的追责,体现了监管“多维穿透式”和“尽职追责”的原则。除中诚信托被罚660万元外,公司相关负责人陈郭瑞、熊谞龙、金紫雨、余明、尤彦媚也分别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陈郭瑞现任中诚信托深圳信托事业部负责人;熊谞龙2005年加入中诚信托,现担任该公司特殊资产二部总经理,曾任职中诚信托深圳信托事业部负责人。
金紫雨现任人保资本保险资管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人保资本股权投资公司总裁。2013年至2022年,曾分别担任过中诚信托信托业务总部业务团队负责人、机构同业部总经理。
余明曾任中诚信托上海业务总部总经理、杭州业务总部总经理。
尤彦媚曾担任中诚信托总裁助理、业务总监兼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尤彦媚第二次被监管处罚。早在2023年12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的处罚信息中,中诚信托就因合格投资者审查不到位、员工违规汇集资金购买公司信托产品、内控制度不健全、销售管理严重不审慎等问题被罚100万时,尤彦媚一同被处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
仅过了两年时间,该公司如今再次收到大额罚单,显然内部风控并未有效整改。针对此次处罚,中诚信托对外回应称,此次处罚涉及2022年监管部门对公司前期业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公司已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整改要求,目前经营一切正常。
据《每日财报》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除中诚信托外,还有华澳信托、雪松信托、国元信托、信托、中建投信托等5家信托公司被罚,综合考虑相关负责人被罚情况,罚单总额超过1800万元。其中处罚金额较大的有陆家嘴信托、华澳信托,分别被罚420万元、400万元,相关负责人也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处罚往往滞后于违规行为发生时间,案由多指向历史遗留问题。在资管新规、“两压一降”及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等政策引导下,信托公司正逐步推进业务合规整改,大额罚单数量已呈下降态势。
回顾近年案例,安信信托(现)2020年因1400万元罚单、四川信托2021年因3490万元罚单创下纪录,相关责任人亦受追责,这些巨额罚单多源于前期风险事件。
用益观察报告指出,2025年以来信托行业罚单呈现“高频次、多维度、重追责”特征。这一趋势既反映历史风险的加速暴露,也凸显行业在房地产转型、资管新规深化等压力下的合规重塑需求。换言之,信托业需在风险出清与合规转型的夹缝中寻找平衡,每一步调整都需兼顾效率与合规,既要有破局的魄力,也要有精雕细琢的耐心。
有明星股东“站台”,但难解业绩承压困局
中诚信托创立于1995年11月,前身是中煤信托。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其持有的中诚信托32.35%的国有股权全部划转至集团,中国人保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随后的2010年,中诚信托完成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24.57亿元,中国人保集团持股比例增至32.9206%。2022年,公司注册资本再次增加至48.5亿元,并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大股东中国人保集团,持有中诚信托股权超5%的股东还有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山东能源集团以及河南农投金控,持股比例分别为20.3528%、10.1764%、5.0882%。
根据中诚信托此前发布的2024年报披露的信息,2025年2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复同意,兖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受让山东能源集团持有中诚信托的全部10.1764%的股权,公司正在按程序办理后续法定手续。这意味着,股权受让事宜完成后,山东能源集团将彻底退出中诚信托股东行列,兖矿资本管理则承接新进入成第三大股东。

在战略布局上,中诚信托通过参控股嘉实基金、国都证券、中诚宝捷思货币经纪、中诚资本、国都期货等公司,搭建了多元化金融平台。
据中诚信托披露,2024年公司重点布局标品信托业务,加强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受托型标品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自主管理产品策略和数量不断丰富。截至2024年末,公司标品信托业务规模达5357.86亿元,同比增长107%。
不过,从近三年中诚信托经营业绩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太乐观,接连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先来看创收能力,2022-202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22亿元、27.63亿元、29.08亿元,呈现逐年增长之势,原因在于其营收细分项目中有不少指标表现较为出色。
其中,占据营收“大头”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从2022年末的17.8亿元逐年增长至2024年末的22.32亿元,所占总营收的比重已经从同期的65.39%增长至了76.75%;利息净收入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虽然仍处于负值,但已经有了收窄向好的迹象,2024年该公司利息净收入从-0.77亿元收窄至-0.2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从-3.05亿元下降至-2.28亿元;另外,其他业务收入也表现较好,从2022年末的0.71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2亿元,其他项基本保持不变。
从成本支出端来看,中诚信托并未能保持压降态势,而是一步步增长,显示出其成本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公司总营业支出成本分别达14.3亿元、16.25亿元和18.63亿元。
进一步拆分,占据成本端的两个“大头”业务及管理费和信用减值损失逐年走高,尤其是后者更是扶摇直上。其中,业务及管理费从2022年末的8.63亿元逐年增长至2024年末的9.86亿元,这可能说明,随着该公司标品信托业务持续扩张,由此带来了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增加,需要尽快控制。
而在其他项目保持稳定或下降的时候,唯有信用减值损失增长幅度尤为之大,先是在2022年末之时才仅为3.74亿元,随后增长至2023年末的4.72亿元,2024年则是进一步暴涨至7.47亿元,这不仅意味着中诚信托可能加大了对特殊风险资产处置力度,风险防控压力依旧不小,也使其成为侵蚀盈利空间最为直接的影响因子。

受此影响下,中诚信托净利润已经连降三年,2022-2024年分别为11.56亿元、10.2 亿元和9.38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降至10.96亿元、9.69亿元和8.73亿元。
而根据中诚信托未经审计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情况依旧未有改观,业绩双降,录得总营收6.71亿元,同比下滑23.49%;净利润4.4亿元,同比下滑27.98%。
风险仍在出清中,打响转型突围持久战
事实上,与业内不少信托公司类似,中诚信托近些年业绩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还与房地产信托的风控失效密切相关。
2020年,该公司将当年总计2077.29亿元信托资产的39.42%大额比例投向了房地产业,是所有投放领域中占比最高的行业。
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资产质量压力,尽快出清风险,中诚信托也在积极主动大规模压降对房地产业信托投放力度。2023年财报显示,其自营资产分布在房地产的比例为28.85%,规模为67.49亿元,受托管理资产用于房地产的比例为9.02%,规模为465.6亿元。到了2024年,上述指标数据分别压降至了65.51亿元,28.23%和291.69亿元,3.76%。
从比例来看,中诚信托资产用于房地产的似乎并不高企,但从绝对额来看,从2023年的460多亿直接下降到2024年末的近300亿元,一年压降了37%,再结合上文所述的该公司近一年不良资产和不良率的大涨,足以可见中诚信托房地产压降压力依旧巨大。

此外, 中诚信托2024年自营贷款前两大客户均为房企,且他们还面临着难以预估的风险。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诚信托向福建顺华置业发展、重庆金阳房地产开发所发放的自营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达35.2%、31.65%,占比合计高达66.85%,而还款情况却都出现了逾期。
检索信息可发现,福建顺华置业发展已于2023年8月注销,而重庆金阳房地产开发则已于2020年3月被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两者在中诚信托所存在的已经逾期贷款可能无法及时收回的风险,从而形成坏账,不利于改善财务指标,业绩或将继续承压。
不过,客观来说,面对以上种种困局,中诚信托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寻求转型,主要专攻以下两大方向:
一是,继续在财富管理领域深耕。目前中诚信托已经形成“诚殷、诚泽、诚安、诚善、诚嘉”五大财富管理业务品牌矩阵,涵盖了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及特殊需要信托等。
比如,该公司已与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等深化合作,2024年全年落地了4单规模超亿元的保险金信托项目。同时,中诚信托还在积极开展公益慈善信托业务,2024年内新增备案15单,已累计备案超60单,并于去年落地了首单规模超亿元的乡村振兴慈善信托。
二是,将转型视线投向了消费金融领域,规模一度大增。中诚信托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普惠业务规模达266.63亿元,累计向自然人发放贷款近3900亿元。
这主要得益于中诚信托持续深化与互联网头部机构合作的深度赋能,包括马上消费金融、蚂蚁智信、云瀚信息科技、分期乐等13家运营机构,以及众安在线财产保险等4家增信服务机构。
总的来说,以上中诚信托无论是因合规漏洞而被重罚,还是经营业绩面临的重重难题,皆折射出整个信托行业的共性困境,那就是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信托必须完成从“融资中介” 到“投资管家” 的角色转换。但好在,中诚信托正在积极处置风险拥抱转型,虽然转型不会太轻松,但对于这家老牌信托公司而言,唯有按照转型路径坚定不移走下去,方可知道结果。